2021是農歷或者陽歷的龍擡頭:農歷。
龍擡頭按農歷,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龍擡頭節,又稱春耕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每年農歷二月初二,2019年龍擡頭時間為2019年3月8日。從節日名稱來看,各地區差異很大。除了龍擡頭節這個名稱,我們還知道龍擡頭節、龍擡頭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節等等。通常,許多地區的人們習慣於把這個節日作為節日的名稱,直接稱之為二月二。相傳這個節日起源於首領傅時期。傅“重視農桑,耕田”。每年二月二日“皇母送飯,用自家馬耕田”,自己照顧自己。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和於霞都以他們的前輩為榜樣。對周武王來說,我們不僅沿襲了這壹傳統做法,而且把它作為壹項重要的國策來實施。二月初二,舉行大典,文武百官都可以親自耕壹畝地。這就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二月二的傳統食物是什麽?
1,春餅
吃春餅叫“吃龍麟”。壹個比手掌還大的春餅,就像壹塊龍鱗。春餅比較硬,包含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都用刀切成細絲,拌幾樣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並卷成春餅,蘸上蔥絲和麻油面醬,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進蒸籠,邊吃邊拿。又熱又開心。
2.豬頭肉
農歷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日,有吃豬頭肉、嚼豬蹄、咬豬耳朵的習俗,都象征著吉祥和繁榮。人們成群結隊地購買豬頭肉,希望在新的壹年裏有壹個好兆頭。人們把龍描述為從許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的形象中,我們可以找到蛇、魚、鳳、龍、鹿、馬、牛的影子。這也是人們用豬頭代替水龍頭的原因。
3.餃子
2月2日,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在這壹天吃餃子被稱為“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治病不容易。大概人們以為“龍擡頭”就能遏制百病,吃“龍耳”就能保護身體,消除百病。至今仍有“二月二吃餃子,百病怕外面跑的龍”的順口溜。
4、油炸油餅
在北京、天津等壹些地區,人們有在春節吃炸糕的習俗,稱為“吃龍膽草”。炸糕色澤金黃,叫秦艽很形象。做法是把小米磨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粉,也就是黃麥。由黃小麥制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濃、香四大特點。有兩種吃法,壹種是素餅,壹種是油炸餅。
5.芥末米飯
農歷二月初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流行的習俗,有吃芥菜飯不會生疥瘡的說法。舊社會老百姓生活貧困,健康意識淡薄。此外,有許多皮膚病(如疥瘡)患者,他們很容易被感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和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C的蔬菜,可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體皮膚有好處。所以有“吃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6.四處滾動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在農歷二月初二買“驢打滾”。豆沙餡的豆粉滾雪球,形狀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寓意。
7.壹面旗幟
農歷二月初二,淄博人有吃炒面和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旗,就是壹塊切成菱形的面團,長3-2厘米,寬3-2厘米。將幹燥的面旗加熱,用白土油炸,制成油炸面旗。
8.龍旭面館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壹碗“龍須面”來贏得好獎品。吃面條又叫吃“龍須面”,故名龍須面。“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人們以吃面條的習俗祭拜龍王,希望它能播撒雲雨。龍須面是由山東的手拉面演變而來的。拉面細如發絲,開水如銀龍入海,故名。相傳明朝禦廚有壹位廚師。在立春的那壹天,他做了壹根細如發絲的面條,就像龍須壹樣。皇帝胃口大開,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細點就成了壹種非常時尚的小吃。龍須面的二月二月食,有“順順利利,順順利利”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