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氣的鑒別依據:四氣,又稱四性,是藥物的四種不同藥性(狹義):寒、熱、溫、涼。主要反映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影響。它是藥物性質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釋藥物作用本質的主要理論依據之壹。
四氣如此重要,那麽如何判斷藥物是寒、熱、寒呢?
藥物寒、熱、溫、涼四氣的產生與四季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比如《本草經》說:凡說話微寒者,必生春氣;話多的人感受到夏天的氣息;說它平的,感受秋天的氣息,平了就涼了;那些談論嚴寒的人感受到了冬天的氣息。這東西的氣也是天道得來的。由於四季氣候的變化,藥物有不同的特點,故稱“四氣”。
藥物性能的四大特點是古人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的不同反應而總結出來的。這與它所治療的疾病的寒熱性質有關。《蘇文誌珍大論》壹書指出:“所謂寒、熱、涼,與其病相反。”《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強調“入腹則知其性”。深刻揭示了中醫寒、熱、溫、涼的真諦。壹般能緩解或消除熱證的藥物,性質都是寒涼的;凡是能緩解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壹般都是溫性的。如薄荷、葛根主要用於風熱表證,性涼;石膏、知母主要用於治療氣實熱證,屬寒性;麻黃、生姜主要用於風寒表證,性溫;附子和生姜主要用於陽痿證,其性質為熱。所以壹般來說,溫熱藥有溫裏散寒的作用;寒涼藥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2.五味的鑒別依據:五味是指藥物的五種基本味:酸、苦、甜、辛、鹹。自神農《本草經》提出“藥物有酸、鹹、甜、苦、辛五味”並將其作為藥性以來,歷代本草都遵循,並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補充和發展,逐漸完善了中藥的五味。
《魯春秋》記載:“和必有酸甜苦辣鹹。”《靈樞·邪氣藏腑》雲:“水谷入胃,有五味。”說明五味的起源大多與烹飪和食用有關。
起初,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的真實味道或氣味,由人的味覺器官(口嘗或鼻聞)直接感知。比如黃連是苦的,烏梅是酸的,生姜是辛的,甘草是甜的等等。,都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屬於藥性範疇。藥味源於口。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能作用。蘇文《至珍大要論》將其概括為“辛、酸、甜、緩、苦、堅、鹹、軟”,即概括了五味的功能。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做了補充。具體來說,辛味有散寒活絡的作用,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氣,紅花活血;酸味有收澀、收斂作用,如五味子澀腸止瀉;甘味具有補益、調和、止痛的作用,如人參補氣、地黃補血、甘草和中、止痛、減輕藥性和毒性;苦味有瀉下(含攻下、下法)、燥強的作用,如大黃瀉下、杏仁瀉下、黃連瀉下、蒼術燥濕、知母、黃柏強陰;鹹味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如芒硝瀉下,疏幹大便,軟堅牡蠣,消瘰癧痰核;淡味有滲能利水的作用,如茯苓、薏苡仁滲濕利水。
根據藥物的功能決定其味,五味自從被用來概括藥物的功能後,逐漸發展成為理論工具,人們采用了以功效推斷味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抽象的味。這樣,本草所含藥物的味道就不符合實際味道了。比如有發散作用的定義為辛辣,有滋補作用的定義為甘甜等等。如麻黃無明顯辛味,因發散作用強,故定義為辛味。又如石膏,無味,但其刺鼻的味道歷代都有記載。本草解釋為“辛味釋,即瞬釋”。因此,藥物的五味經歷了“味(口中之味)與功能性之味(性能之味)”的認知過程。特別是表現的味覺已經從直接感受的味覺中分離或部分分離出來,是對藥物實際療效的總結,對臨床用藥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
二、引用語錄
中醫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黃帝內經》到《神農本草經》,對中藥的應用都有詳細的論述。關於中藥的使用特點,大致可以分為“性味”和“歸經”兩部分。所謂“性味”,是指中醫的“四氣五味”,或者說是中醫的“本質特征”;而“歸經”指的是中醫的“外感傾向”,更容易與哪個臟腑經絡相通。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宋金時期,張根據中醫四味的厚薄和盛衰的先後,創造性地提出了“引經據典”的理論。
所謂引經據典,看似玄妙,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引經據典”。也就是說,在處方制定的時候,有意添加的,能直接把藥“引”到醫院,起輔助作用的中藥。壹般來說,在壹個方子中,作為“引經據典”的中藥,大部分只是壹味使用,少部分使用二味的藥材,而三味以上的極為少見。
比如我們常說的“清熱瀉火”。根據張理論,黃連宜瀉心火,黃芩宜瀉肺火,知母宜瀉肝火,木通宜瀉小腸,石膏宜瀉胃火等。此外,還應佐以柴胡、黃芩,以清下焦,散少陽之火。此時的黃芩、黃連就是所謂的“通經藥”。
張的“引經據典,報使”理論問世後,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在此基礎上,逐漸整理總結出約8種“調經藥”:
1,引藥上行:這個術語很好理解,就是引導藥物上行,針對頭面部有疾病的方劑,有目的地選擇“引經藥”。比如“細辛”,蒼耳,桔梗,等等,都是“調經藥”。值得壹提的是“桔梗”,素有“根降多,桔梗可升”之稱,上焦有病需要提氣時,常作為“引經藥”。
2.藥源性下運:所謂藥源性下運,與我們理解的“重度下運腹瀉”是不同的。常用的中藥有兩種:川牛膝和旋覆花。其中“牛膝”是歷代醫家公認的誘藥降精之品,而旋覆花則有“百花齊放,轉後獨落”之說。當病在下焦的時候,就需要多選壹個了。
3、引藥至病位:中國古語“引藥至病位”。比如羌活羌活能把藥引到上肢尖端,而它的“好兄弟”擅長把藥引到下肢。最著名的是頭面藥:槁本致厥陰頭痛,柴胡致少陽頭痛,白術致太陰頭痛等;
4.把火還給袁:所謂的“袁”在哪裏?也就是說少陰也。比如金匱腎氣丸的“肉桂”,其實就是最常用的“還火歸元”之品。肉桂幾乎是虛火引火、陰陽互結之證必不可少的“引經藥”。
5.出血:這個很好理解。當氣機下沈時,就成為提升中氣的必備方法。如補氣名方補中益氣湯,含有柴胡和升麻,其目的是提高人參和黃芪的補中氣,以促進中焦清氣上升。
6.引血下行:中醫理論中有“肝陽上亢”之證,是由於肝經陰血不足,陽氣不斂,甚至肝陽上亢所致。這時可以看到紅頭紅臉的影像。中醫認為這是“血逆氣而行”所致,常以“牛膝”為“引經藥”,誘導血液下行,以防止“血余氣而上趕”而致暈厥。
7.外感:外邪侵入體內,若郁而不散,則易阻滯氣機。所以中醫常說“散外感”,最常用的誘發外感的“導經藥”就是柴胡。少陽證的小柴胡湯,柴胡的“和解少陽”,其實都是外引邪的意思;
8.誘邪氣泄:與引氣上升相反,誘邪氣泄主要是誘邪氣下降,從下焦出來。如玉女湯中的“牛膝”有引火熱邪向下的作用;道赤散中的木通還有將心經火熱之邪導出水道的作用。
總之,《引經據典·報使》是歷代醫家對中醫用藥經驗的總結。綜上所述,主要是基於中醫特有的“盛衰”和發病部位。這對實際配方有很大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