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是輻射食品?

什麽是輻射食品?

業內人士告訴妳:什麽是輻照食品?

在今年的315晚會中,央視聚焦無印良品企業。據說很多食物都產自日本核輻射地區。這個消息確實讓所有人大吃壹驚,那麽具體發生了什麽呢?相信在此之前,“輻照”這個詞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還是有些陌生的。事實上,在中國,糧食問題壹直是人們關註的重中之重。和前段時間人們關註的轉基因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技術所涉及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企業習慣了躲躲藏藏,人的態度直接從聞所未聞上升到了“聞之色變”。但在筆者看來,輻射問題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可怕,只是食品殺菌中的壹項技術。如果由政府監管,企業規範劑量,其安全性疑慮可以消失。

首先,我們來了解壹下什麽是食物輻照。食品輻照,又稱“食品輻照”或“電離輻射滅菌”,是指將食品暴露在電離輻射下。這個過程可以殺死食物上的微生物、細菌、病毒或蟲子。其他應用包括抑制發芽、延遲果實成熟、促進果汁生產和促進再水合。這種殺菌原理是利用電磁波輻射的能量破壞生物體內的DNA結構,使微生物無法再繁殖,同時植物病菌也可以停止生長和分化。

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關於輻照技術的規定;

根據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世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對該技術的安全性進行了研究,並在1980中將該技術使用的食品的輻射吸收上限設定為小於10kGy。但在1997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FAO、IAEA、世衛組織三個國際組織提出修改小於10kGy的上限,並建議取消10kGy的上限。因為對於食品安全檢測來說,經放射線照射的食品沒有被證明具有毒性、致癌性、增毒作用和營養破壞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得出結論,放射性消毒滅菌的產品對人體是無害的,因為使用這種技術的輻射標準遠遠小於國際組織規定的標準。

目前全球50多個國家的60多種產品都是用輻射消毒滅菌生產的。2005年後,通過這種方法生產的食品數量達到40.5萬噸。中國和美國約占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二。在日本,由於更加重視食品的安全生產,放射性滅菌只允許用於防止馬鈴薯發芽,放射性滅菌不能用於其他領域。盡管如此,采用這種消毒滅菌方法加工的馬鈴薯,2005年為0.81萬噸,2006年為0.62萬噸,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日本食品生產領域的標準是嚴格的。

那麽輻照後對食物有影響嗎?

輻照食品營養成分的檢測表明,規定劑量的輻照處理不會導致食品營養品質的明顯損失,食品中的蛋白質、糖和脂肪會保持相對穩定,而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不會損失太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世紀80年代發布了壹份聯合報告。和其他食品加工技術壹樣,輻照技術是安全的,對食品營養成分的破壞並不比傳統加工方法多。輻照技術是壹種安全可靠的食品加工技術,按規定劑量輻照的食品不存在安全問題。

輻照食品有放射性嗎?

用來照射食物的輻射是放射源釋放的,那麽被照射的食物有放射性嗎?消費者不必擔心這壹點。首先,食物被輻照後,不會直接接觸放射源,只是獲得輻射釋放的能量;其次,用於輻照食品的能量比較低,這個強度低於食品中元素激發所需的臨界能量,所以食品中的物質在輻照時不會被激發產生誘發放射性。消費者擔心的放射性食品是被放射性粒子汙染的食品。比如核電站泄漏導致放射性顆粒附著在食物表面,造成放射性汙染。這樣的食物被稱為放射性食物。所以輻照食品和放射性食品有本質區別。

中國輻照食品的安全法規及現狀:

根據國家規定,只要是經過輻照的食品或食品配料,都必須有輻照標識或相應的文字標識。既然輻照食品是安全的,為什麽國家規定輻照食品的包裝要貼標簽?壹方面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有權選擇是否購買輻照食品;另壹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食品或配料多次輻照,因為《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絕大多數食品不允許重復輻照。

比如大家熟知的“泡椒鳳爪”,就是小食品的典型。據知情人透露,雞爪不加防腐劑只能保存2-3天,如果采用輻照技術,保質期可以延長到1-6個月。目前,僅四川省每年的泡椒鳳爪輻照處理能力就達到1萬多噸。

輻照食品產量如此巨大,我試著走訪了壹些大超市,發現在預包裝食品中很難輕易找到“輻照食品”這個詞。好像國內很多企業都是這樣的。我咨詢了壹位食品行業的校友,他告訴我,利用輻照技術殺菌保鮮壹直是行業內的秘密知識。

有些讀者可能想問,為什麽中國所有人都對輻照技術保持沈默?或者為什麽不在外包裝上標註“輻照”字樣?其實原因很簡單,和加工企業的超劑量加工有很深的關系。

目前,我國輻照食品加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壹是部分企業盲目追求滅菌或保鮮效果,隨意增加輻照劑量,大大超過限量標準。第二,食品經過輻照後,生產廠家無視標簽要求,不按規定貼標簽。三是出口企業對進口國的食品標準、限制和要求不熟悉,因輻照不符合進口國要求而造成不良影響而被退貨的事件時有發生。在這方面,我國海關審核還是比較嚴格的,只要不符合要求,很難進入內地市場。

據國內食品行業的壹些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輻照技術是想照多久就照多久。央視主持人白證實了這些食品專家的觀點:“由於輻照有很好的殺菌效果,如果加大劑量,微生物含量甚至可以降到零,殺菌時間也可以大大縮短。所以很多企業甚至放松了中間過程的衛生控制,對細菌病毒嚴重的產品進行“輻照”達標,輻照劑量已經遠遠超過國際標準。”這樣食品安全就無法保證。據相關統計,僅最近兩年,我國食品出口就被歐盟通報存在非法輻照10次。

日本輻照食品的安全法規和現狀:

目前日本對輻照技術的要求是世界上最嚴格的,因為日本人對輻射輻照的抵抗力很強。正因為如此,世界公認的食品輻照技術在日本很難普及,日本對食品輻照技術的限制極其嚴格。日本食品研究所所長車霖告訴新華社記者,自1967以來,日本對土豆、洋蔥、大米、小麥等7種食品進行了食品輻照技術的效果、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結論是輻照可以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保持食品的品質;輻照食品是安全的。

林徹說,在1972中,日本批準使用伽馬射線照射馬鈴薯,以防止它們發芽。1974年,北海道石破町的農協正式開始對土豆進行輻照,但很快日本就掀起了反對食品輻照技術的運動。由於反對團體不斷向政府施壓,日本壹直沒有批準使用輻照技術處理其他食品。目前只有日本的食保町農協在對食品進行輻照,每年約輻照5000噸土豆,而日本每年上市的土豆約有300萬噸。相對於食品總量,日本輻照食品的數量非常少。因為日本對食品輻照技術的管理非常嚴格。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除土豆外,日本原則上禁止食品輻照技術。有關部門在申請對壹種新食品進行輻照處理時,應依法對該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討論和評估,並向厚生勞動大臣報告。

拋開民族主義情結,是否應該客觀看待食品安全問題?顯然,在日本,輻照食品基本上是被禁止的。即使申請類似新食品的輻照處理,也需要相關部門依法對該類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討論和評估,並向厚生勞動大臣報告。另壹方面,在我國,我們只是簡單地制定壹個統壹的標準。只要是同類,符合所謂的標準,就可以上市。大家都在做。沒有嚴格的審核,不好的行業就沈默了。所以筆者剛才提到的中國輻照食品加工存在三個主要問題。最可悲的是,我們自己在這方面也沒有做好,現在卻在借日本核輻射問題攻擊日本的輻照技術,卻不知道人家在這方面比我們嚴格多了,這讓筆者有壹種感覺,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們整天都在怪英國人英語說得不好。是不是有點搞笑?

所以,在基於民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上,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輻照食品的另壹個重要問題就是知情權,盡管很多專家和業內人士都認為輻照食品是安全的,這和在轉基因食品問題上犯的錯誤是壹樣的:忽視公眾的知情權。目前國內市場充斥著大量的輻照食品,但很難看到這類食品貼上標簽。這樣既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又為消費者的安全埋下了隱患,還會對壹些合法經營的企業造成不公平。如果不能像日本壹樣禁止輻照技術,消費者有必要知道自己是否經過輻照技術處理。作為消費者,我們會本能地反感這種隱瞞信息、剝奪知情權的做法,而不管輻照食品是否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