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東晉,原名“大明寺”。據說後來因為紅螺仙而改為“紅螺寺”。自古以來就有“南普陀,北羅紅”的說法。可見紅螺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
據說紅螺寺的創始人土城佛在夢的指引下,在中國北方尋找佛教的發源地。然而20多年來毫無進展。直到他通過漁陽城在羅紅山發現了佛陀證悟的吉祥圖像,他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在這裏建了壹座寺廟,取名“大明寺”,就是紅螺寺的前身。
然而,它是怎麽變成紅蝸牛的呢?還有壹個更離奇的故事。據說天上的玉帝有兩個女兒來到這裏,變成了紅蝸牛,藏在湖裏。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麽來,他們有猜測。有人說是貪圖人間美景,有人說是拯救黎巴嫩人民。有不同的意見,他們非常神秘。於是,“紅蝸牛”取代了它原來的名字,直到今天它依然散發著古樸的魅力。
隨著悠遠的鐘聲走進寺內,香煙繚繞,隨風飄過常青的松柏,徘徊在正殿和廂房前。白塔清秀,古樹遮天。石階庭院隱藏在壹片綠色中,我不得不瞥見壹角。亭子壹角飛出,前端高掛壹口風鈴,鈴聲清脆明亮,傳入山中,愈發幽靜舒適。
寺廟分為五個院落,共有244間房屋。中庭沿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廟主軸延伸。其他輔助廳和禪房分設在兩側,點綴著美麗的星星。
說到紅螺寺的景色,明代馬的《遊紅螺寺》尤為傳神。“彩虹林遠,舊海市蜃樓影倒掛。百丈峰頭近北鬥,疑度假村吐龍泉”是錯,值得細細鑒賞。
詩中隱藏的“三絕”是紅螺寺美景的代表。分別是紫藤松、禦竹林、雌雄銀杏,風景獨特。
剛來到山門,就看到了“紅螺三絕”之壹的皇家竹林,翠竹環繞,翠綠欲滴,壹陣風起。竹林的聲音如潮,姿態搖曳,讓人愛不釋手。難怪清康熙皇帝也動心了。
據說這片竹林最初是元代雲山禪師所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康熙皇帝當年來紅螺寺燒香,偶然發現的。因為它的綠色竹子受到贊揚,他告訴僧侶和當地官員要更多地保護它。從此,人們便稱這片竹林為“皇家竹林”,現代竹亭矗立在竹林西側,遊人在此可飽覽竹林美景,回味悠長,意義深遠。
在大雄寶殿前,兩棵高大的古銀杏樹並排而立,宛如梅綺的壹對夫婦,所以有人稱之為“夫妻樹”,這就是“紅螺三絕”中的雌雄銀杏。這兩棵樹經過百年的幹枯,經過四季的變化和風霜雨雪的侵襲,依然挺拔,枝葉茂密。其中,較大的雄樹每年春天都開滿黃花,秋天卻不結果;稍微小壹點的雌樹,春天沒有花,秋天果實很多,真的很奇怪。
三廟前院西是《紅螺三絕》中的紫藤松。站在遠處,只見藤蔓翻滾,松藤早已融為壹體。其中壹個平頂從地上升起來,直沖雲霄,樹枝被展平。兩條藤蔓像巨蟒壹樣從底部盤起,沿著樹枝遊動。站在樹下,像壹把巨傘遮住了頂部,陽光只能透過茂密的樹葉在地上留下斑駁的影子。
每年五月初來到寺廟,可以看到紫色的花朵正在第二次開放,向風送香;秋天,樹葉變黃或變紅,松樹仿佛穿上了五顏六色的衣服,光彩奪目,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