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悅美學
草莓當然是美味誘人的,所以草莓文化的崇拜者對視覺美感有壹種極度的推崇。耐磨性必須在視覺上賞心悅目。再強大的手機,如果外觀不順眼,也壹定過不去。iPad最適合他們,因為它“看起來很舒服”。奢華,卡哇伊,可愛,商業...這些都不是草莓文化的審美,但“順眼”“舒服”這些看似不標準的標準,卻是這個新族群的追求:錯落有致,大方,簡潔而不極簡,顏色適度鮮艷,過於素雅或者過於花哨都是ng。
內在喜膚
草莓鮮嫩誘人,它所代表的文化當然不重,但卻讓人愉悅舒適,那就是親膚。“喜皮”是英文單詞“happy”的音譯。壹張圖片或者壹個笑話,只要能讓人會心壹笑,就有它的價值。但與壹般網絡上所謂的“歡樂”不同,草莓精神剔除了緩慢和醜陋的元素。單純的看壹場吵架,或者沒有自知之明的嘲笑鳳姐的結婚條件,絕對不是草莓精神。相反,這樣的“歡樂”是草莓精神最鄙視的“歧視性歡樂”,是建立在對他人的嘲諷和歧視之上的。草莓崇尚“內涵”。《大雨滂沱》中,何叔歡說“八年抗戰即將開始”,這是壹個很有深意的笑話:壹眼望去,毫無破綻,笑起來需要知識儲備、智力和發現。審美內涵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靠墊如果只是靠墊的話毫無意義,但如果靠墊上有壹個大大的“譜”字,代表“可靠”,就會大大增加草莓派的趣味性。
杜絕大眾化
吃草莓從來都是壹顆壹顆的,沒有像葡萄壹樣壹串壹串的。所以草莓派特別抗拒推廣。校園風、知音風、讀者風是他們最怕看到的。雖然《折斷翅膀的天使》、《驚天動地的愛情》、《讓妳成功的22種方法》無論在出版界還是論壇都有很高的人氣,但是草莓派看到這樣的文字只能呼救。這些文體套路太全,內容大同小異,大部分都是矯揉造作。在草莓派眼裏,他們不過是裝清純,裝人文,讓人失去樂趣。文筆只是草莓派反對大眾化的壹個例子。無論是聽歌、服裝品牌還是數碼產品的使用,草莓派都盡量避開最受歡迎的,最怕和路人“碰撞”。
壹個小怪胎
《生活大爆炸》普及極客群體,遙控美國成都大學生宿舍的燈。他們說,意義在於“我能”。草莓派認為,生活當然需要壹點科技。最起碼,妳得有壹部智能手機,知道如何用谷歌日歷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如何拋棄將聯系人存儲在手機或sim卡中的老式做法,使用“雲存儲”...如果妳更高級,妳可以構建自己的API。但是極客在這裏就夠了。每個人都要成為感謝的耳朵。生活有多累。控制大洋彼岸的燈光,研究宇宙的真相,這些都交給貨真價實的極客。在草莓派眼裏,掌握技術讓自己的生活更方便就夠了。
年輕的心靈
鮮嫩的草莓也將草莓文化定義為年輕人的壹種生活方式。但是,與傳統的“80後”、“90後”不同,草莓派的年齡是壹種心理年齡。三十多歲的人,如果也堅持草莓精神,有壹顆追求新鮮和個性的心,也是草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