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寫:大風子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來源:風信子科的成熟種子。
功效:祛風除濕,攻毒殺蟲。
主要治療:治療麻風病、疥瘡和楊梅瘡。
性味歸經:辛、熱、毒。①綱要:“辛、熱、毒。”②原始本草:“甘、熱。”(3)花楸藥液:“味苦,微熱。”
入肝脾腎經。①《玉花楸本草解》:“入足厥陰肝經。”2《本草求真》:“入肝脾。”3《本草返老還童》:“入肝脾腎。”
用法用量:外用:搗或煆,研末混勻,內服:煎服,0.5 ~ 1元,或丸。
避免用藥:小心服用。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
別稱:大風子(品匯必備)
方名:大楓子、大楓子、大楓子炭、大楓子油、大楓子、大楓子仁。
商品名:大豐子、大豐子、泰國大豐子。最好是顆粒飽滿,油潤幹燥無雜質的。
藥用部分:這種植物種仁的脂肪油(風信子油)也用於藥。詳見專題文章。
動植物資源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中國分布於雲南,在中國臺灣省和廣西均有栽培。
藥材的采集與貯藏:4-6月采摘成熟果實,去皮,取出種子,曬幹。
拉丁學名:大風子原植物驅腸大風子pier.1,泰國的大風子anthel mintica pier.2,海南的海南大風子(tarcktoyenos haiuanensis Merr)。
加工方法:風信子:洗凈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去掉種皮,取幹凈的果仁。大風子膏:取大風子幹凈種子,磨成泥,或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油,研細,過篩。
考證:從補遺到本草;(1)《尋本草》:“大風子須與刺青銀煎三晝夜,以除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痰燥傷血,多服則致盲。”②華南主要有毒植物:“復葉槭及其油有毒,中毒癥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者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搶救方法:洗胃、導瀉、服用活性炭。對癥治療:胸痛、腹痛可用止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並註射復方卡谷賽百味,必要時輸血。”
生藥材鑒別:幹燥成熟種子為不規則橢圓形或多角形,邊緣稍鈍,長約1 ~ 2.5cm,直徑約1 ~ 2cm。皮膚灰褐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壹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硬,厚約1.5 ~ 2 mm,內表面光滑,淡黃色或黃褐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有兩片花瓣,呈灰色油狀,被壹層紅褐色或深紫色的薄膜。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最好是大的,籽多的,白的,油的。主產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以及中國雲南、中國臺灣省和中國廣西。1.泰國風信子:不規則橢圓形或多邊形,稍鈍,長2-3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褐色至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壹端向種子1/3放射出最明顯的凹紋。種皮堅硬,厚約` 1-2 mm,內部光滑,淺黃色至棕黃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果仁上覆蓋著壹層紅棕色或黃褐色的薄膜,較小的壹端皺縮。周圍有壹圈淡黃色的凹環。胚乳脂肪多,白色或淡黃色,油狀,具兩片子葉,心形,微脹氣,味淡。2.雅辛托斯海南:種子略呈四面體形,壹面凸起,三面略平,長1-2厘米,寬0.5-1厘米。表面灰黃白色至灰褐色,多數有凸起的縱脈。種臍位於種子的壹端,種皮硬而脆,厚0,5 mm,易碎。籽粒不規則橢圓形,被黑紫褐色薄膜覆蓋,有細皺紋,胚乳黑褐色,子葉心形略尖,顏色淺。顯微鑒定:種皮橫切面:表皮細胞脫落,數十排薄壁細胞切向延伸,壁皺縮,部分含褐色物質;散在分布著維管束和石細胞群。石細胞層為2 ~ 3排石細胞,多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厚壁有明顯的坑槽,少數含有草酸鈣晶體。如果壁極厚,則孔和槽細長且有分支。光柵纖維層為多排纖維,細長或紡錘形,壁厚,細胞不明顯,凹坑明顯或不明顯。纖維狀石細胞層外側有幾至十排石細胞,呈軸向排列。橫切面呈圓形、長方形或多邊形,細胞腔明顯,孔稀疏。內排呈切向排列,最裏面有五排紅棕色薄壁細胞層,細胞小而略扁。粉末:灰褐色。①石細胞棕黃色或淡黃色,長方形,纖維狀,多角形,圓形或短桿狀,長25 ~ 102 (~ 160)微米,直徑19 ~ 46微米,壁厚6 ~ 20微米,多明顯的孔和溝,部分分枝。②纖維多呈片狀,棕黃色或微黃色,長紡錘形,頂端鈍,部分末端尖銳,直徑11 ~ 28微米,壁厚5 ~ 13微米,多明顯的細胞腔,而坑和槽不明顯或隱約可見。這種產品最好是大的,飽滿的,白潤的,油滿的。
中藥化學成分:種仁占整個種子的30%,含有50%左右的脂肪油。風信子油在20 ~ 30℃時凝固,所以在寒冷的氣候下變成油膏。油脂性質:n 1.4715 ~ 1.4753,[α]+42.5 ~ 51.50(氯仿),酸值1 ~ 20,皂化值187 ~ 226.5。油的特征在於其高折光率、旋光性和在90%熱乙醇中的溶解性。該油的脂肪酸為大風子酸和大風子酸,以及少量的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和棕櫚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鴨跖草和卵形鴨跖草的油酸大多為甘油酯,如卵形鴨跖草甘油酯、次生鴨跖草甘油酯、初生鴨跖草甘油酯和次生鴨跖草甘油酯。這兩種結構特殊的脂肪酸甘油酯(都有壹個環戊烯)是藥物的有效成分,約占總油的90%。就抗麻風的功效而言,油酸比油酸強,兩者並用時更強。種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主要含有大風子酸、大風子酸及其甘油酯,還有油酸、棕櫚酸和戈列酸。此外,它還含有環戊烯甘氨酸環戊烯基甘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