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公司擁有國內最大的淡水養殖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養殖加工技術,特別是洞庭鯽馴養繁殖、抗病草魚養殖、蒙古鲌和翹嘴鲌人工養殖、三角帆蚌養殖、大水面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珍珠酶解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制止資源驟減,帶動農民致富。
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壹勺勺魚苗活著跳進水原,遊到洞庭,奔向長江,開始了它們安全的野外生活。連續五年,大湖在每年的4月1向江湖免費放流500萬尾魚苗。“我們要給全國所有人放壹個魚苗!”羅祖良說。
654.38+0.3億魚苗的投放,對於講盈利的上市公司來說,真的不是壹個小數目。
“了解我的叫我擔心,不了解我的叫我想要的。”羅祖良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近年來,由於魚類生存環境惡化,洞庭湖區魚類資源逐年下降,種質退化。20世紀60年代,魚類超過160種,至今只見過90種。大多處於絕望的邊緣,鰣魚、烏魚等珍貴魚類基本消失。
羅祖良傷心欲絕。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應以保護淡水魚資源為己任。在放流魚苗的同時,胡大有限公司拿出1萬元成立“洞庭湖淡水魚資源保護基金會”,保護瀕危魚類。
要阻止魚類資源的急劇減少,我們必須善待魚類的“家園”——五大湖。對於原始湖泊,它們減少人工飼料,維持生態穩定;退化的湖泊將不惜任何代價得到修復。自收購安徽黃瑚以來,胡大股份嚴格控制經濟魚類的生產;優化湖草種類結構,避免沼澤化;增加螃蟹和紅鮃的放流,優化水生動物種群。經過3年的修復,水體變得更加清澈。
保護魚類資源,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養殖企業無疑責無旁貸;帶動五大湖周邊農民致富,是該省“農業產業化十大龍頭企業”念念不忘的社會責任。
初冬,記者來到安鄉山坡湖附近的安峪鄉農民袁天喜家。養魚20多年的老袁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靠自家魚塘養魚,16畝魚塘年收入才幾千元;如今,依靠胡大股票,年收入5萬元。
農民已經完全融入了胡大股份的產業鏈。春天,魚苗被從公司帶回來。半年後每條魚達到0.4斤後,以高於市場價每斤1元的價格賣給公司,作為成魚苗投放到五大湖。冬天湖水幹涸後,農民與公司簽訂合同,從大湖買回魚,在池塘裏“寄養”。春節後,公司以高於“寄養”原價每公斤1元的價格回購上市。這樣公司和養殖戶都受益:公司可以錯開年底鮮魚上市高峰,平衡上市,穩定魚價;養殖戶每畝魚塘可增收3000-5000元。
在胡大有限公司50萬畝大湖周邊,像老袁這樣受益於“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農民有5萬多人。
“我國每年人均食用淡水魚只有15到18公斤,還不如發達國家的1/10。大湖漁業發展前景不可估量!”羅祖良向記者展示了壹個充滿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