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網戀和現實約會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其實是壹個“我們在幻想中愛上了壹個理想的伴侶”的過程,而它是壹個“我們和壹個現實的個體產生了感情”的過程。
為什麽大部分人在網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思考,並且敏感多疑?
因為我們看到了彼此的照片和視頻,卻又情不自禁地將這些影像合理化——想象。
也就是說,我們剛剛通過網聊建立起來的同伴形象,往往是想象力二次加工的產物。
同時,我們對這個人的形象的結構最多只有30%是真實的,其余的都來自於“自我合理化的主觀想象”。
也許屏幕對面的人只是給妳發了壹張精致早餐的圖片,妳會忍不住編造“他可能是壹個懂得生活的自律的人”,但事實未必如此;
也許屏幕對面的男人發來壹張西裝革履的照片,妳會更願意相信“他是壹個年輕有為的成功人士”,但實際上可能是天壤之別;
也許屏幕對面的人某天突然不理妳,對妳冷淡,妳開始懷疑,開始焦慮,懷疑他是不是壹點都不喜歡我,其實未必。......
所以我為什麽不建議長期把約會限制在網戀呢?
即使我們彼此聊天的頻率很高,很熱情,其實很大程度上,我們都是在愛著自己的幻想。而屏幕對面的那個人,我們不禁會把他想象成我們的理想型,其實未必。
也就是說,妳所擁有的愛情幻覺並不是真正的愛情個體,而大多是妳想象中的壹種虛擬滿足感,妳會不由自主地將這種感覺投射到屏幕對面的那個人身上。
他不僅僅是妳情緒的載體,更是真正的愛情伴侶。
直到雙方實在抑制不住這種虛擬的戀愛沖動,開始邀請對方見面,其實就是壹個用手打破自己幻想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妳會發現這個人似乎沒有妳想象的那麽好。
在妳的愛情幻想中,這個人可能是壹個充滿教養的紳士,但現實中我們見面時,他卻當眾抽煙,吃飯時抖腿;
在妳的愛情幻想中,這個人可能是壹個成功的年輕人,但現實中我們見面時,他只是壹個連妳的最低標準都達不到的普通年輕人;
在妳的愛情幻想裏,這個人可能是壹個溫柔細心的暖男,但是現實中我們見面,他點菜的時候沒有征求妳的意見,點了壹桌子他不喜歡的菜。........
這就是網絡上的熱聊,但是壹見面就“死”了。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網上聊天挺感性,但是見面之後,好感、沖動、戀愛欲望都沒有了。
話說回來,我們總是在談論愛情。很多人把所謂的愛情歸結於某個特定的事件或者某段特定的感情,其實是片面的,膚淺的。
在我看來,所謂的真愛,其實是兩性“精神記憶”和“肉體記憶”結合的產物。它們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和相互依存的。
如果只是“精神記憶”的交流,會讓兩性都陷入漫長的虛無主義的情感漩渦。我們對愛情的所有感受都只是建立在自己的幻想之上,“自言自語”的人只是自己幻想的容器。
壹旦精神記憶完全淩駕於肉體記憶之上,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那麽我們對愛情的所有希望和沖動都會破滅。
同時,如果只有“身體記憶”的交流,兩性對待這種關系的態度也會逐漸變得荒謬無理。對方並不是壹個真正想依靠和信任的人,但最後都成了對方發泄欲望的工具,俗稱“炮友”。
壹旦身體記憶完全淩駕於精神記憶之上,就會讓壹個人逐漸失去對愛情最基本的感性和洞察力,進而陷入欲望的深井,任何人都很難讓自己墜入愛河。
註意:身體記憶不僅限於性行為,而是指真實的感受、行為模式、親密行為(如牽手、擁抱)。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高頻聊天會讓妳產生戀愛的錯覺嗎?
它會讓妳產生壹種短暫的愛的錯覺,但從長遠來看,它會剝奪妳對愛的最真實的感覺。
所以,我建議在座的各位:當妳和壹個人聊得特別火熱,並伴有談戀愛的沖動時,最好在28天內通過見面、約會、真實的交流來鞏固關系。
因為人的情緒新陳代謝的周期是28天,壹旦超過這個期限,缺乏地道的溝通來鞏固關系,妳就很難保持高度興奮的曖昧狀態。
自然越聊越無話可說,網上越相處越覺得無聊。
聊了很久,妳對這個人沒感覺了。這並不是說妳天生冷漠,對他的興奮感沒有了。同時也沒有真正的物理內存來填補新鮮感、依賴感和安全感的需求。這個時候,妳自然會感到空虛和平淡。
所以高頻聊天已經持續很久了,但是雙方並沒有明確的線下了解和接觸,所以大部分的關系都會無疾而終。
所以,無論男女,不要把命運押在壹場虛無縹緲的網戀上,回報率太低,風險太大。
探索壹些網上聊天之外的世界,通過在現實生活中總結自己獨特的個人價值觀來吸引對方,進而突破曖昧的升級關系,往往比在網上說更多惡心的話要實際得多。
聊天熱不熱,其實對兩性來說都不是壹個微不足道的增值項目。真正能建立彼此關系的,在於心智記憶和身體記憶的雙重契合。
只在微信上和我談戀愛的曖昧壹般不會持續太久。
而通過網絡,他們在現實中互相吸引,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這樣壹段感情往往能順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