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視角解釋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性。
(1)優越感
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鄉下人”,中國人看朝鮮人往往低看壹眼,名牌大學畢業生與專科院校畢業生並肩而立多少會有優越感,壹群自認為普通話標準的人,遇見到壹個說話帶地方口音的小夥,優越感自然出現(並非絕對)。激烈競爭和背負生活壓力的網民,在這位廣西小夥身上找到了自信和壓力發泄的窗口。我認為,這是“藍瘦香菇”得以走紅最根本的原因。
(2)群體心理極端化
群體行為會使群體成員所持觀點變得更加極端,保守的更加保守,激進的更加激進,負面的更加負面,形成“偏激***振”。“藍瘦香菇”本是壹個傷心的故事,凡有基本道德常識,應該知道,拿他人缺點開玩笑,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是不道德的行為,但以此為樂的氛圍壹旦形成,幾乎所有人就不再認為,這是壹種不道德的行為。
(3)獵奇心理
當我們在朋友圈看到“藍瘦香菇”,大多壹頭霧水,很難主觀判斷其表達意義,往往咨詢他人或求助於搜索引擎,得知緣由後又參與到傳播中。因此,眾多網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被裹挾進這場網絡傳播。
(4)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當壹個群體中,有三分之壹的人采取某種行為,其他人便會受到影響,采取類似行為。見朋友圈好友使用“藍瘦香菇”,自己也跟風使用。
2、社會學視角解釋
參與網絡熱點的傳播,可以滿足我們與社會發生關聯的需求。使用“藍瘦香菇”造句,同時滿足了兩方面的心理需求:網絡熱詞代表了壹種新的語言方式,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時尚性,“藍瘦香菇”作為壹種網絡熱詞,使用和傳播“藍瘦香菇”也是對自我時尚的壹種彰顯。(個人主義的彰顯),又體現了和其他人的連接、***鳴,消除孤獨(集體主義的訴求)。
3、經濟學視角解釋
對網絡熱點的模仿和再創造能夠快速吸引眼球,在這個“註意力經濟”時代,眼球是最稀缺的資源。各企業自媒體、段子手,紛紛借勢“藍瘦香菇”,或內容二次生產,或簡單造句,以獲取市場關註,成本低,收益高。這往往是企業自媒體、段子手參與傳播的主要動機。
4、傳播學視角解釋
(1)全媒體傳播機制
跨平臺多頭傳播,社會化媒體平臺以網友”參與式“傳播為主,資訊媒體平臺以媒體“報道式”傳播為主,不同渠道,不同圈層的信息相互流動、刺激和推升,形成傳播的“裂變效應”,這是“藍瘦香菇”迅速走紅的關鍵。
(2)社會化媒體傳播的無限制彌散
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以用戶為點,集人際傳播、群際傳播、圈層傳播、大眾傳播於壹體,事件壹旦在網絡某個點或圈群爆發,就會加速度四處擴散,瞬間“噴湧”和“刷屏”,這是“藍瘦香菇”能夠在幾天內迅速走紅的傳播媒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