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面說的七種洗腦行為,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看完這篇文章,妳就會明白,這些被包裝成“常識”的東西讓妳去推銷,去幫人拿錢,是多麽令人心寒,尤其是最後壹點,妳壹定要看!
1.把“虐待”當成“進步”
如果有壹個大學生終於考上了大城市,他會公開說畢業後不打算留在北上廣深,想回老家找壹份穩定的、朝九晚五的工作。馬上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指責他:“我年紀輕輕就沒有上進心!”“妳這麽對得起妳父母嗎?”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大家的思維都變成了:
不願意加班,點了就走=上班懶,不努力;沒有定下在大城市買房的目標=這個人沒有追求;96年沒有創業,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壹場妳扶不起的戰鬥。
是不是壹定要待在996的壹線城市,通勤3小時,擠地鐵+走路20分鐘,半個月工資合租壹個小臥室,才能稱得上上進,才能做壹個有夢想的年輕人?
那些安逸的呆在小城市的人,工資雖然低壹些,工作不也是認真負責,按時完成任務嗎?下班健身,見朋友,陪父母,是不是頹廢墮落?
妳努力奮鬥,疲憊掙紮,誰能把自己榨幹?這壹生是求虐還是求上進?這是資本主義的謬誤,旨在通過模糊的定義和偷換概念來洗腦,強迫每壹個年輕人成為公司開花的燃料。
2.以“高配”為“標配”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在標準答案下,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學習。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都在下意識的尋找壹個能通過考試的生活標準來衡量自己過得好不好。
於是很多資本家,抓住人們想擁有壹本“100點生活指南手冊”的欲望,推出了很多“標準”:
解決煩惱的標準:沒有什麽是壹杯奶茶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是兩杯。表達愛的標準:女朋友永遠是對的。如果妳愛她,妳需要口紅,包包和空購物車。年輕人的標準:壹場說走就走的旅行,Tik Tok微信小紅書種下的無盡的草。
以上是人生大事的標準,細微的吃喝玩樂缺壹不可:
食物標準:方便面+午餐肉、雞蛋、芝士片+微波爐。標準飲料:壹點點星巴克。遊戲標準:遊戲本,機械鍵盤,任天堂Switch。
通過微博和Tik Tok等社交平臺,這種人為文化被宣傳為“標準”:人人都這麽做。跳過經濟條件,是否有必要,偷偷把觀念改成“妳值得嗎?”
大部分人會立刻接受這個設定,生活成本會突然上升。在生活的“本位”下,錢包因為追求尊嚴而失去幸福,成為資本家的第n桶金。
但事實是,運動之外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才會有那種感覺:
如果愛情和數學最後壹道大題壹樣,有正確答案就好了。
3.用“極端包裝”誇大“客觀事實”
海倫娜·魯賓斯坦女士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就憑這句話,她研發的面霜成為了海倫娜·魯賓斯坦HR的暢銷產品。
但其實這是壹句非常可怕的洗腦的話。
她知道每個人的痛點:沒有人願意被人說懶,所以她直奔極端,把女生分為兩類:好看的女生和懶的女生。這種極端的包裝,能給人非常強烈的概念沖擊和煽動,讓大腦的判斷直接關閉而信以為真。
為什麽健身房總是有壹對壹指導的市場,為什麽全套護膚的步驟越來越復雜,為什麽美容院的會員卡永遠不賣。
只是因為他們通過這種極端的洗腦方式無限誇大了危害,讓妳的認知顛覆,輕易進入了設定好的概念。
同樣,無限誇大利益也能讓小心思變成大欲望。下面這段話幾乎在每壹次電商促銷中都可以看到:
IPhone11,滿300-40,無限疊加,24期免息,每月只需240,平均每天不到10元,每小時只需33分錢,四舍五入等於沒錢!Airpods pro 24免息,平均每周20元,就是壹杯奶茶!
這個世界上幾乎99%的人都有buy buy買最新的電子產品和新潮鞋子的想法,但考慮到經濟,只是偶爾想想而已。
而這些話抓住了這種心理,它不會直接說“買吧!”“我們反而通過各種渠道把利益推到極致。其實不缺要還的錢,只是不自覺的煽動大家以為免息分期就差不多等於免費了。
這種洗腦方式不僅包裝方式極端,妳內心的感受也很極端,可能是積累的自卑,痛點,也可能是妳內心的壹團小火苗。
當然,這並不是說分期付款壹點都不能碰,而是要確定自己想買的東西是真的需要,而不是心血來潮,最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錢。
4.把“角色扮演”變成“自我人格”
這種洗腦的方式可以由內而外的改變壹個人的認知,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改變。
平時西裝筆挺,下班打開電腦就成了用臟話的“鍵盤俠”;當年那個乖巧乖巧的三好學生,成了微博裏“資本在搞垮我哥”的評委。以前努力工作,熱愛生活,現在卻成了親朋好友念念不忘的“傳銷怪物”。
妳可能會好奇,為什麽壹個人接觸了某個圈子後,看起來很激進,完全不壹樣?
這就是它的可怕之處。
剛接觸的時候,覺得交了壹些可以傾訴的朋友。慢慢的我會接觸到壹些圈內人會用到的專業術語,比如飯圈縮寫,日入過萬的案例。有了他們,妳也會用圈裏的詞。圈子外的人聽不懂妳在說什麽,但妳有壹種優越感。
這已經到了洗腦的第壹步,減少與外界的聯系,進入信息閉塞狀態。
然後他們會成為妳的好朋友,經常和妳聊天,溫柔的關心妳,讓妳依賴他們。它為妳營造了家壹樣的歸屬感,這是固化朋友圈的第二步。
在妳信任他們之後,他們會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頻繁暗示妳,不斷灌輸妳圈子裏的價值觀。就算妳壹開始有懷疑,妳信任的好朋友早就這麽說了,妳肯定會被反過來。比如妳周圍的朋友都信誓旦旦地指著黃色說紅色,妳只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認知有問題。
通過這三個步驟,妳可以沈浸在圈子的價值觀中。進入這個圈子後,妳會成為壹種“角色”,妳的表現是這個“角色”的預期行為,而不是妳的性格。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會有如此反差和狂熱的行為了:
如果有時間拍照,為什麽不去救援呢?
我們是唯壹的兄弟,大概有30張專輯;
和sk2壹樣的成分,楊冪去年就開始用了!
在圈子裏,這些只是他們的“政治正確”。
好在知乎圈保持著非常高的質量。在這裏妳可以和壹群有獨立意識的人對話,大家可以自由發表對社會熱點的態度,人生哲學,幹貨方法等等。我很喜歡和人交朋友,開始玩知乎是因為走了壹些彎路,希望能給別人提醒和幫助。
5.把“營銷廣告”變成“生活習慣”
15年前,剛接觸電腦的各位,有沒有按F5刷新?家裏的電器出問題了,趕緊拍壹拍。
15年後,大家都變成了定期劃掉手機背景清理記憶的人。
但實際上在桌面刷新並不會讓電腦提速,攝像頭更容易斷松線,而關閉背景會加速電池損耗(僅限iPhone)。但我們還是要做。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人是厭惡改變的生物。他們年齡越大,越傾向於以同樣的方式行動和思考。而這個特征就成了洗腦的起點。只要符合大家的習慣,後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怕上火,喝-
好空調,-
妳有意識地在腦海中連接壹個品牌嗎?
拼多多拼多多,拼多多。
洗,洗,洗澡,寶寶缺壹不可。
4008208820,DHC~
媽媽。呃~我們都愛壹切,甜脆,美好時光海藻。
是不是那熟悉的旋律又在耳邊響起?
妳可能不明白,商家花那麽多錢做廣告,就是為了給我洗腦,讓我接手?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只是提了幾個關鍵詞,妳的大腦就能和他們的品牌聯系起來。當妳真的需要用某樣東西的時候,妳會像壹個訓練有素的士兵壹樣,立刻,條件反射地,立刻對這些牌子做出反應。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再比如,我們有壹個習慣,買東西之前會問用過的人。買東西的人越多越好。商家抓住了這壹點,淘寶紛紛好評、刷銷量。某網紅X奶茶店故意設置耗時的制茶流程,甚至雇人排隊等3、4個小時喝壹杯,制造出人頭攢動的場面。
於是我毫不猶豫的在那個淘寶店下單,問哪個奶茶店最好,脫口而出X茶。他們用習慣讓人們聽他們的。
6.制造稀缺感,獲得優越感。
想想小學,吵鬧的學生變得聽話,只為得到壹朵小紅花。老師通過掌握壹種稀缺資源和評價標準,讓孩子聽他的話。
早期蘋果和小米的營銷都是餓了麽,官網使出渾身解數。新發布的蘋果可以炒到65,438+0,000以上。大家都覺得蘋果是最好的手機,小米性價比最高,所以才這麽稀缺。
鉆石王老五戴比爾斯(De Beers)的壹則廣告“鉆石恒久遠,壹顆永流傳”,讓碳成為愛情的象征。鉆戒男博士只能買壹個,“我壹生只愛妳”,讓DR成為真愛的必須。
這也是《影響力》這本書裏提到的原理之壹,讓人從消極抵抗變成積極合作:短缺。機會越少,價值越高。害怕失去某樣東西的想法比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更能激勵人。
創造稀缺性,把握稀缺性,當某種東西的供給由充足變為短缺時,很容易讓人對稀缺商品產生高度評價,有更強烈的獲取意願。而如果有可能通過競爭得到,人們甚至會去爭取。
此外,影響力對等原則告訴我們:
“巧妙地運用對等原則,制造出對方欠妳的感覺,是獲得別人順從的有效策略。」
7.用妳的“行為”來控制妳的“精神”
心理學上有個鳥籠效應。兩個學者賭博。詹姆斯說:“我有壹個主意,可以讓妳很快擁有壹只鳥。”然後他給了卡爾森壹個鳥籠。
無意養鳥的卡爾森壹遍又壹遍地解釋鳥籠空著的原因,讓客人們更加困惑。最後,他非常惱火,只好買了壹只鳥。
我們的態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堅定,要警惕無意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在無形中改變我們的意識。
為什麽壹些大酒店經常要求服務員早上站在壹起喊與工作無關的口號?因為面對這些毫無意義的工作,服務員的腦子裏都是“我服從命令後做的”,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越來越聽話。
為什麽很多公司雖然已經決定錄用妳了,但還是要設置很多壁壘來考驗妳?這是為了增加妳對組織的認同感。妳最初的“辛苦”會讓妳覺得來之不易,增加妳對組織的熱愛。
很多人長大後都會聽到“先適應世界,再改變世界”這句話。可惜大多數人的適應都以“得過且過”告終,因為行為已經在無形中影響了妳的思想。
人們常說“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我認為恰恰相反:壹個獨立的人不容易被周圍的洗腦方式影響,做出最理性的判斷,然後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賺取財富。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