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淮南子》記載,所謂桃符,又稱“桃梗”,是掛在正門左右門上的兩塊“壹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用以驅鬼鎮邪,上面分別繪有“申屠”、“李雷”等傳說中的神靈,或上書。
這在民間也被稱為“門神”。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以前,我國中原地區就有春節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習俗。
海中有壹座新月山,山上有壹棵大桃樹,彎彎曲曲三千裏,枝椏稱東北鬼門關,壹切鬼怪出入。世界上有兩個神,壹個是申屠,另壹個是雷宇,主閱讀和領導所有的鬼。惡靈用蘆葦吃老虎。於是黃帝做了壹個驅趕時間的儀式,立了壹個桃人,在門戶畫了壹個神龕和壹只老虎,還掛了壹根蘆葦繩來抵禦邪魔。(《山海經》引自《論衡·丁貴》)?
這段話的大意是,在茫茫大海中,有壹座山叫獨朔山,山上有壹棵大桃樹。這棵桃樹勢不可擋,枝頭彎彎曲曲,綿延3000裏。在桃樹枝的東北方向,有壹處桃樹枝稀疏的地方,形成了壹扇名為“鬼門”的門,世間所有的“鬼”都從這裏進出。
“鬼門關”上有兩個神——壹個叫申屠,另壹個叫雷宇。他們負責識別世界上的鬼魂。每當看到無理取鬧、對人有害的“惡鬼”,就用蘆葦做的繩子把他們捆起來餵老虎。因為這兩兄弟可以幫助人們辟邪,黃帝向全國發布了壹道命令。在春節前夕,每家每戶都要用桃桿雕刻申屠和雷宇的雕像,並在除夕那天掛在門前。
同時,大門上端掛著壹根蘆葦制成的繩子,第二道門上畫著壹只老虎,以避免妖怪的侵擾。此後,人們設立了陶濤人,在門上釘紅木板,畫兩個神和老虎的形象,並在門上掛蘆葦以辟邪。
歷史
自秦漢以來,就有掛桃符的習慣。到了五代,文字開始刻在桃符上。在之後,常命令翰林學士辛在桃符板上寫下吉祥的話。後來,對聯在明清時期盛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中國使用對句。商周兩漢以來詩人的對句,魏晉南北朝以來辭賦中的對句,為後世對聯做了文字上的原始積累。漢字詞義和漢字字形的特點決定了使用和書寫漢字的文人對“對偶”這壹修辭手法情有獨鐘。
盛唐以後形成的格律詩和格律詩,對偶嚴謹,對仗句已經是詩歌的組成部分,獨立性在逐漸加強。
對聯是由格律詩的對句和駢文的對聯發展而來,保留了格律詩的壹些特點。所以古人把吟詩作對比,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的關系。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就有春節掛桃符的習俗。驅鬼鎮邪。這種習俗延續了壹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據《松石蜀家》記載,五代以後蜀國的宗師孟昶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副對聯:“新年余慶,甲節長春”。
宋代以後,中國人在新年掛春聯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中“千戶總換新桃換舊桃”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與桃符密切相關,古人也將春聯稱為“桃符”。
直到明代,人們才開始用紅紙代替紅木板,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春聯。據《毛雲樓雜言》記載,大年三十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命官員、文人墨客在家中加掛壹副春聯,親自出門微服私訪,挨家挨戶觀看,尋歡作樂。
從那以後,所有的學者都把對仗視為壹種高雅的東西。明代顧憲成撰《無錫東林書院聯》題:“風雨聲為讀書聲,聲聲相聞;家事國事,事事關心。”
特性
1,字數相等,句子壹致。除了刻意留出壹個字的位置以達到壹定的效果外,上下對聯的字數必須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
2.詞類要相對,位置要壹致。壹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古代漢語的詞類分類與現代漢語不同),相當於現代漢語中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副詞對副詞,關系詞必須在同壹位置。
3、要做到平實平實,色調和諧。對聯的平仄要求是“平而平”,即如果上聯的韻腳是平的,那麽下聯的韻腳就要以平聲結尾,這就叫“平而平”。至於對聯,偶有“平而平”的現象,但應視為文體的變化,而非對聯的普遍做法。
4.要內容相關,上下貫通。上下聯的意思要互相聯系,不能重復。(無情夫婦不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