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奶搭配科學合理,母乳營養不如配方奶。
謠言:
我們先來看看母乳中占最多的營養成分,母乳中的宏量營養成分,其中三種宏量營養成分按照成分比例的順序排列:
1.碳水化合物(乳糖和母乳低聚糖,占母乳總量的7%)
2.脂肪(4.2%)
3.蛋白質(1%)
這三種營養素在嬰兒的生長發育中起著多重重要作用,* * *完成為嬰兒提供能量、構建嬰兒身體組織、建立和完善免疫系統的任務。
母乳中的碳水化合物和乳糖、低聚糖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營養素,有助於完成脂肪氧化和保存蛋白質,也是大腦代謝的物質基礎。
人乳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濃縮而成。寶寶出生後可以消化,主要作用是免疫,其次是補充營養。
除乳糖外,人乳富含母乳低聚糖(HMO),成熟乳中約為12.9 g /L。大多數HMO不會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壞,也不會被胃腸道吸收。低聚糖難以被嬰兒消化,但能被腸道內特定的益生菌分解吸收,起到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繁殖的作用。參與嬰兒胃腸道菌群環境的形成,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特別是防止有害物質,如病毒、細菌等粘附在上皮細胞表面,減少病原體的定植和入侵,預防感染。是母乳中獨特而豐富的復雜碳水化合物,質量濃度約為7~12 g/L,在初乳中含量較高。
脂肪
母乳中有兩種主要的脂質:甘油三酯和脂質。
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脂肪酸在不同的甘油三酯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分為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兩種,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至於多不飽和脂肪酸,眾所周知,omega-3和-6包括DHA、EPA和亞麻酸,另壹種是omega-9,也就是油酸。
脂類分為磷脂、糖脂、脂蛋白和甾醇。
脂質是母乳中最大的能量來源,占母乳總能量的40% ~ 55%。母乳脂肪的特點是能量密度高,脂肪酸組成最好。母乳中的脂肪含量和比例能適應嬰兒較小的胃容量,滿足出生後體內脂肪堆積的快速增長,不增加腸道滲透壓。
DHA是ω-3不飽和脂肪酸家族的重要成員。首次發現它能促進嬰兒大腦和視力的生長發育。隨著人們對DHA的不斷了解,發現DHA還可以增強嬰兒的語言能力和智力發育,減少嬰兒睡眠時醒來的次數,減少他們的活躍睡眠時間,提高他們的睡眠質量。
最近的研究發現,DHA還可以提高嬰兒的免疫功能。DHA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是嬰兒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
蛋白質
母乳含有400多種不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具有許多功能,如提供營養、抗菌、調節免疫活性和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母乳中的蛋白質可分為酪蛋白、乳清蛋白和粘蛋白。乳清蛋白溶於母乳,而酪蛋白以酪蛋白膠束的形式懸浮在溶液中。粘蛋白位於母乳中的脂肪球膜上,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溶解度不同。
隨著泌乳的進行,母乳中蛋白質含量逐漸降低,61~120天後趨於穩定,包括乳清蛋白與酪蛋白的比值。
α-乳清蛋白、酪蛋白、乳鐵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 sIgA)和溶菌酶是人乳中的五種主要蛋白質。
乳清蛋白是主要的營養蛋白,含有高比例的氨基酸,如牛磺酸和半胱氨酸。具有保護視力、促進神經系統發育、促進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優點。酪蛋白難以被嬰兒腸道消化,容易導致過敏和消化不良。後三者在免疫防禦中起重要作用。經腸道消化後,會迅速分解成遊離氨基酸,被身體各部分吸收利用,具有非營養和生物活性作用。
人乳中的酪蛋白有三種,分別是α、β和κ-酪蛋白。κ酪蛋白與不溶性的α和β-酪蛋白共同形成膠體懸液,人乳中酪蛋白占總蛋白含量的0 ~ 13%,是最低的物種,與人類嬰兒生長緩慢相壹致[5]。
乳清蛋白在胃中被酸化,變成柔軟的絮狀凝塊,易於嬰兒消化吸收。乳鐵蛋白是母乳中主要的乳清蛋白。乳鐵蛋白與抗菌作用、腸道發育和免疫調節有關。乳鐵蛋白參與鐵的轉運,具有抗感染、神經保護等強大的生物學功能。是目前母乳中研究較多的壹種蛋白質。
新作文
在經典宏量營養素和三種已知營養素的基礎上,發現了新的成分和新的功能,如蛋白質中的乳清蛋白和乳鐵蛋白,脂肪中的乳球膜,碳水化合物中的乳糖和低聚糖。研究發現,溶菌酶和生物活性成分對嬰兒的免疫抗腫瘤活性和腸道生理功能具有突出的意義,尤其是人α-乳清蛋白和脂球膜的作用受到重視。
大量營養素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相互作用,* * *在滿足嬰兒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任務1:提供能量。
母乳中主要成分的能量供應占80%
起初,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提供能量,是能量的主要來源。基於成熟乳中各種成分的濃度,脂肪提供平均能量攝入的40-55%左右,碳水化合物提供42%,蛋白質提供6%。
任務二:構建身體組織,直接參與組織生長發育。
母乳中的壹些營養物質直接參與組織的生長發育,比如DHA,壹種脂肪酸,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任務三:發揮生理功能
母乳中的營養成分是功能性介質。它們在生物活動中發揮有益作用,並促進身體各系統的功能完善。例如,DHA和ARA在視覺發育、認知發展以及預防過敏和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否認專家: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研究員。
評審專家: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蘇教授。
本文由中國營養學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