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圓子
先是兩個跟豆腐有關的——
壹曰豆腐圓子,貴陽名小吃。顧名思狀,豆腐捏碎,揉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狀,下滾油,炸得來外酥裏嫩,劃開後塞入苦蒜、糊辣角、折耳根、酸蘿蔔等調制的佐料,更增風味。本城最出名的是“雷家”,迄今不衰。
但用心做而且做得好的,卻遠不止此壹“家”,譬如,省醫側門通往中醫學院那條路上,就有壹處無名小店,用料味道都著實不錯。但有壹點需切記,那就是趁熱吃,塑料袋裝回家,重新加熱,就沒有那個酥嫩相宜的感覺咯。
如今好些酒店也備此壹味,鄭重其事地擺盤,大老遠端進包房,還不急著上桌,等到放好,圓桌轉到妳面前,早就涼了大半,哪裏還有什麽吃頭。而這,也是小吃不適合上臺盤的原因,但絕不是販夫走卒的飲饌見不了大場面,而是裝腔作勢的派頭壹定缺乏鄉野市井之趣,方枘圓鑿,實在不該“拉郎配”。
油炸臭豆腐
二曰油炸臭豆腐。稍稍捂得有些臭味的方塊豆腐,以大鍋滾油炸之,起鍋後,放進壹個大缽缽裏,三剪兩剪,改作小塊,拌入類似豆腐圓子的佐料,但必不可少的是要加甜醬和香醋,盛入碗碟,即可食矣。在我小時候,吃得最多的壹家,是漢湘街口三板橋的油炸臭豆腐,壹個破爛路邊攤。幾年前還遇到過,今時不知是否尚存,即或在,大概也早易主。
油炸雞蛋糕
還有壹個源自安順的油炸食品為我情有獨鐘,即油炸雞蛋糕。所謂雞蛋糕,卻不是我們壹般意義上的那種甜食,我的好友黯食兄,曾撰文介紹,抄如下:
油炸雞蛋糕原產於安順鎮寧,制作過程有點像是壹種“土三明治”:先是用大米、黃豆漲發後摻入米飯、粉絲末,然後搗磨成漿,裝入金屬六邊形模具至壹半處,這時開始填入放在壹旁的蔥肉餡,繼續裝漿至滿。準備工作完成後,將帶著長柄的模具放入熱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取出。
食用前,根據食客的要求可選擇扁雞蛋糕和完整雞蛋糕兩種。扁雞蛋糕是將金黃色的糕體壓破呈扁平狀,淋上辣醬和折耳根食用,搭配壹碗熱騰騰的豆漿;原型雞蛋糕則可由食客將辣醬和拌好的折耳根擺在小碗裏,待盤裝的油炸雞蛋糕上來之後,自己慢慢撕開表皮往裏填塞內容。扁的和原型的兩者我皆愛,往往會兩個都要,大快朵頤。壓扁的酥脆爽口嚼勁有力;而原型的則外脆裏嫩綿軟溫實回味悠長。總結起來說,就是脆殼焦黃,內瓤雪白,蔥花翠綠,醬油微褐,色香味俱佳。
油炸雞蛋糕
我第壹次去安順吃油炸雞蛋糕,也是當地朋友帶路,早早起床,走街繞巷,找到壹家破爛棚戶,候著等頭鍋炸出來的。吃過便不能忘,每去必食,跟油炸臭豆腐和豆腐圓子的道理相似。吃需趁熱,過了那個熱乎勁就不是那個味了。
油餅油條
我曾在國社工作過,有那麽幾年不時得進京值班。總部的早餐,單調且乏味,唯二能接受的,無非豆漿配油餅、油條,以及豆漿配煎餅果子。炸油餅、油條,在北方人做來也跟南方並無大別,只是皆提前炸好,碼在大盤子裏。到手到嘴,蔫兒吧唧,軟塌塌地,既不脆也不熱,實在沒吃法。
要知道,中國人飲食講究新鮮,可不單單只是食材的來源新鮮,也包含了制作過程。明乎此,才算是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