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湯的九個技巧。煲湯在南方似乎是壹門技能。幾乎每天都煮湯。煮湯其實很有學問,技巧很有講究。只有做好吃的,才能吃的健康。今天,我給大家分享9個小技巧。
做湯的9個小技巧1
1,湯肉在焯水前要用冷水浸泡。
把買來的肉切成合適的大小,放在盆裏,用流動的水在水槽裏沖洗幹凈。除了去血,還有去腥、去雜、使肉質變軟的作用。漂洗後要浸泡1小時左右。在沸水中焯水後,可以去除殘留的血水和異味,也可以消除部分脂肪,避免湯汁過於油膩。
2、湯藥需要洗凈。
中藥材的生產會經過幹燥、暴曬和保存,可能會覆蓋壹些灰塵和雜質。使用前最好用冷水稍微沖洗壹下,但千萬不要時間太長,以免藥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流失。另外,中藥材不要壹次買太多,以免用完,時間長了會發黴變味。
3.如何加水是有學問的
這是做湯的關鍵。發現原料和水按不同比例熬制時,湯色、香氣、口感都有較大差異,分別為1: 1: 1.5和1: 2,最好的結果是1: 1.5。確定了湯的成分,湯裏的氨氮(可以代表氨基酸)含量也是最高的,甚至比用水少的時候還要高。這是因為加的水量太少,原料不能完全浸沒,影響了湯中營養成分的濃度。隨著加水量的增加,稀釋後湯中氨氮的濃度會降低。但當原料與水的比例為1:1時,湯中的鈣、鐵含量最高。
4、慢燉,但不宜過長。
雖然用文火煲湯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時間越長越好。對於大多數湯來說,1~2小時為宜,對於肉來說,2~3小時是煮出鮮香的最佳時間。如果以葉菜為主,煮太久就更不利了。
5、火的大小是關鍵
通常是在壹定的高溫下用大火燉,特別是有帶骨髓的肉料時,要先用大火把血和浮沫逼出,避免湯渾濁。燒開後需要轉小火靠近爐心慢慢煮。切記不要上下火,這樣容易讓食材粘鍋,破壞湯的鮮美。
6.調味增加味道
喜歡喝新鮮原味的,可以不加調料。如果要調味的話,建議烹飪前加點鹽。過早放鹽會釋放肉中所含的水分,加速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味。如果喜歡重口味,還可以加入雞精或者蘑菇精。如果煮魚,可以加姜片或者米酒去腥。
7、搭配要適當
很多食物都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得營養素起到互補的作用,也就是餐桌上的黃金搭配。比如海帶燉湯,酸性食物肉和堿性食物海帶有壹個組合的效果,在日本長壽地區的長壽食品中很受歡迎。為了使湯的味道純正,壹般不需要與各種動物性食物壹起煨制。
註意調味材料的順序,煮湯的時候特別註意不要先放鹽。因為鹽能把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質會凝固,鮮味不足。通常60℃ ~ 80℃的溫度容易造成部分維生素被破壞,而煮湯則使食物溫度長期保持在85℃ ~ 100℃。因此,湯中應加入蔬菜,以減少維生素c的破壞,在湯中加入味精、香油、花椒、姜、蔥、蒜等調味品,使其獨具特色,但註意用量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湯的原味。
8.註意喝湯的時間。
“飯前喝湯,苗條”;“喝湯後越喝越胖”,有道理。吃飯前喝湯相當於給胃腸道添加了潤滑劑,中間時不時喝湯有助於食物的稀釋和攪拌,有利於胃腸道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時,吃飯前喝湯可以部分填飽肚子,可以減少主食的攝入,避免能量攝入過多。飯後喝湯容易造成營養過剩。
9.湯煮的時間越長,營養越少。
很長壹段時間,人們認為“湯煮得越久,湯就越有營養”。對此,同濟大學醫學院營養與保健食品研究所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選了蹄花鍋,草雞鍋,老鴨鍋。通過檢測發現,加熱65438±0小時後蹄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明顯增加,之後逐漸下降;草雞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0.5小時後逐漸增加,在蛋白質加熱1.5小時,脂肪加熱0.75小時後達到最大。鴨肉加熱1小時後蛋白質含量基本不變,加熱45分鐘後脂肪含量上升到最高值。長時間煲湯並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提高這三種湯的營養。尤其是草雞鍋和老鴨鍋,煮的時間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
煲湯時妳必須知道的9個小技巧2如何煲湯第壹點:了解藥性。
比如為了健胃消食,雞湯裏加了肉豆蔻、砂仁、香葉、當歸。為了補腎壯陽,加入了紅薯肉、牡丹皮、澤瀉、山藥、熟地和茯苓。為了女性滋陰,加入大棗、黃芪、當歸、枸杞子。
如何做湯第二點:要有肉。
壹般湯主要是肉做的。比如烏雞、黃雞、魚、排骨、龍骨、豬蹄、羊肉、牛骨髓、牛尾、狗脖子、羊脊骨等。,有不同的肉質,有的是熱的,有的是酸的,有的是'熱的,有的是溫的,入鍋前的處理方法不壹樣,入鍋後的火候也不壹樣,需要的最短時間也不壹樣。
如何做湯第三點:需要輔料。
霸王花、幹香菇、幹海藻、花生、枸杞、西洋參、草參、銀耳、木耳、大棗、八角、桂皮、茴香、肉豆蔻、草果、陳皮、魷魚幹、紫蘇葉等。都是可以用來煲湯的,搭配的很精致,早晚都會下鍋。
如何做湯要點四:配菜
煮湯的時候,很少只用喝湯來解決壹頓飯,其他的菜也吃,但是有些會互相幹擾,影響湯。比如吃羊肉湯,就不要壹起吃韭菜;吃豬腳湯,不吃皮蛋和螃蟹。
如何做湯要點五:把鍋放進去。
壹般情況下,水與湯的比例約為1: 3-1: 4。同時加入鹽、小蘇打(只針對酸性湯)等。,大火燒開去沫,小火煨至湯汁約半至四分之三。
如何做湯要點六:入碗。
根據湯的性質不同,有的湯要後配肉,有的湯要配食材吃,有的湯要後配食材吃,有的湯要舍棄。符合要求就發揮最大作用,否則影響驗收效果。
做湯操作要註意調味材料的順序。而且湯中加水的比例壹般是1: 1.5,這是因為加的水量太少,原料不能完全浸沒,影響了湯中營養成分的濃度。隨著加水量的增加,稀釋後湯中氨氮的濃度會降低。專家提醒,長時間加熱會破壞鍋菜裏的維生素;加熱1 ~ 1和5小時後,可獲得三種湯的理想營養峰值,此時能量消耗與營養價值之比較好。
此外,在煮湯時,我們還必須註意:
1,感冒的時候,不適合用湯進補。即使是溫和的西洋參也最好不要服用,因為容易加重感冒癥狀。
2.有食療作用的湯要經常喝才能發揮作用,每周2-3次為宜。
3.避免加入過多的調料,如蔥、姜、料酒等。煮湯時,以免影響湯本身的原味,也避免過早放鹽,因為過早放鹽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而不易溶解,使湯顏色變深,濃度不夠,外觀不美觀。
4.煮湯的時候,火不要太大,溫度以湯的沸騰程度為準。如果把湯煮開,肉中蛋白質分子的劇烈運動會使湯變渾濁。
5.最好用冷水煮湯,因為熱水會讓蛋白質快速凝固,不容易釋放出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