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幾千年來我們有許多有特色的節日。傳統節日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分享下面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1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就是爬山。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就記載了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東晉時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據《晉書·孟家傳》記載,九月重陽節,晉代大司馬桓溫和參軍將軍孟佳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壹座山),孟佳看山景,不知道帽子被風吹走了。桓溫讓人寫作文嘲笑他,他也不示弱。他的作文答辯曾壹度成為佳話。

南朝人吳浚在《續齊·和合傳》中記載了壹個神奇的故事:汝南人與費長房壹起遊覽風景、旅遊。費長芳讓他讓家人在重陽節做絳囊,綁上山茱萸的胳膊,爬山,喝菊花酒,以避禍。桓景照辦了,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重陽節期間人們避邪避災的心理。

當然,人們爬山不僅僅是為了爬山,更是為了看山上的紅葉野花,喝酒吃肉來享受,這樣爬山和野炊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代孫思邈《千嶽金方令》中說:“重陽節,必觀酒興,登山勢,以饗宴,享秋誌。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飲之。”記住隋朝的風俗和後世的差不多。南宋,夢梁璐五年出版:“日月飛梭,盼重陽。.....就是‘孟佳去龍山落帽,元明去東裏賞菊’的那壹天,就是這個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天》第壹片:“今我重於九,不耐菊花。試著找壹個高的地方,攜手拍壹張崔偉的照片。讓妳的眼睛照耀在萬仞蒼白的懸崖上,雲會保護黎明的霜,妳會知道我和妳壹起來。古寺倚竹,飛檐絕尖。”本文敘述了重陽賞菊登高的魅力。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爬得相當高,《燕京歲時》說:“京師叫重陽九月九。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提著鍋和菱角,出門就往高處爬。南有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北有薊馬、凈化場,遠西有八處。詩詞飲酒,燒烤蛋糕共享,求壹時之樂。”無論文人墨客,都喜歡爬山之後在山上野餐燒烤。有的有錢人帶著窗簾、燒烤、車馬、樂器,爬平臺、爬坡,搭窗簾、擺桌椅,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唱戲、聽歌、看舞蹈。比如清末的慈禧太後,每年都會在北海東邊的桃花山爬山、野餐、燒烤,並設置藍布圍欄,防止閑人偷窺。在玉淵潭釣魚臺等地,也有不少登山者。故宮禦花園裏也有爬山。

再比如廣州,那裏爬白雲山的遊客比重陽還多,喝酒寫詩,很熱鬧,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沒有小山,所以以上海南部的馮丹大廈和豫園的大假山為攀爬高雅收藏品的地方,也是非常熱鬧的。到了民國,我幹脆登上了壹座24層的國際飯店。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牛山、江西南昌王騰亭等。也是高海拔的度假勝地。尤其是王騰亭,因為唐代重陽節時王波在亭上題寫了《王騰亭序》而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鬥笠臺,紀念金代孟佳的鬥笠,也吸引了許多遊客。

因為重陽節是秋節,節後花草樹木開始枯萎,所以有重陽節踏青叫“刺青”的說法,與三月春遊叫“踏青”的說法相對應。清代潘榮弼在《景帝年間紀勝》中寫道:“(重陽)有治,終日飲於郊,名曰‘刺青’。”這也是壹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傳說2,是從河南收集來的。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人。他和父母、妻子、家人守著幾塊地,相安無事。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突然流行壹場瘟疫,死了很多人。我在景子的時候,聽壹個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只鼠疫妖,每年都出來傳播鼠疫,危害世界。為了殺死村民,桓景得知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仙女。他決定去看看。

誰知,他越過了千山,卻還是找不到神仙的蹤跡。有壹天,他突然看到壹只白鴿站在他面前向他點頭示意。當桓景靠近他時,鴿子突然飛到兩三尺外,落地後壹直望著桓景。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跪了兩天兩夜。第三天,門突然開了,壹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笑著對他說:弟子急欲殺人,快隨我去醫院。

費長芳給了桓景壹把降妖的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方法。有壹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害人了。趕緊回老家為人民除害。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和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爬山避禍。”說完,就拱手送上壹只鶴,桓靖回汝南去了。

關於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的祭祀火祭儀式。

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火星作為季節生產、季節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內火》中雖然古代祭祀儀式的情況隱晦,但我們還是能從後世重陽節的器具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比如江南壹些地方,重陽上有祭竈的習俗,是家裏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絲馬跡。古人把重陽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為相應的春秋兩個節日。劉漢辛《西京雜記》說:“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陽節,與姑娘做遊戲,然後登高。”上思、寒食、重陽的對應是以“火”的出現為基礎的。

隨著民生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已經讓位於通用歷法。九月祭祀用火的儀式衰落了,但人們對九月陽衰所引起的自然氣候變化仍有特殊的感情,於是爬山避諱的古老習俗仍傳到了城市,雖然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已經成為夏冬回歸後人們生活中的標誌性建築。如果說上思和寒食是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外出遊泳的春節,那麽重陽則是秋寒來臨,人們即將隱居的禮儀性秋遊,於是就有了上思的“出遊”和重陽的“辭別”。重陽節的習俗圍繞著人們在這個季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