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探源。
只有對自己文明源頭的認識逐漸清晰,才能轉化為每個人心中更深更持久的力量,這樣的自信才能坦然面對別人為之奮鬥的壹切的不安全感。
年糕是由大米制成的,年糕的悠久歷史必然與更長的水稻種植歷史密切相關。
1974年,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發現了谷粒飽滿、保存完好的稻種,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
北京早在遼代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了明清時期,年糕已經發展成為市面上的常年小吃,並且有南北風味之分。明朝崇禎年間出版的《帝都風光略》壹文記載,當時的北京人在正月初壹做年糕。
湖南長沙也生產年糕,年糕是用糯米做的。明清時期,長沙鎮的霍楠食品作坊是在制作糍粑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將糯米磨成細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飯團,再揉成長條、方形、圓形塊,用各種輔料壓制成年糕。
在漢代,年糕被稱為“年糕”、“魚餌”、“糯米”。在漢代所著的《方言》壹書中,已經有了“高”的稱謂。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也有壹個從年糕到年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6世紀的食譜《史記》中就有制作年糕的“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飯是熟的,如果是燙白的,春天就要煮得很熟,才不會有米粒……”糯米蒸熟後,會趁熱煮。
把米磨成餅的方法也很早,北魏賈思勰寫的《齊姚敏書》可以證明。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絲篩過,再加水和蜂蜜揉成堅硬的面團,在面團上附上棗和栗子,再用竹葉包裹,蒸熟。
發展階段。
第壹個階段是年糕的萌芽階段——公元前484年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去世的那壹年——公元三世紀的漢朝..漢朝又叫“年糕”、“魚餌”、“糯米”。
第二階段,年糕的雛形階段——公元3世紀至公元6世紀東漢楊雄所著《方言》壹書中稱年糕為“糕”,北魏賈思勰記載了其制作方法。
第三階段,年糕的形成階段——公元6世紀的魏朝和公元17世紀的明朝..明朝崇禎年間的《帝都風光略》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正月初壹做小米餅,投放市場供應。
第四階段,年糕的初級發展階段——公元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光緒年間的水磨年糕。慈溪東埠頭壹歲的商人後裔發明了年糕,並逐漸發展成米粉,曬幹後磨成水磨,制成慈溪年糕。清朝光緒年間,上虞縣兩湖有壹個叫陳培基的農民,模仿做豆腐的方法,把米用水浸泡,然後碾磨,制成兩湖年糕。
第五階段,年糕緩慢發展階段,19世紀初~1978。手工小作坊並開始集市貿易,有《清光緒年間慈溪縣三七市、二六市農貿交易記錄》為證。
第六階段,年糕快速發展階段,1979 ~現在。機械化生產已經逐漸取代了手工作坊工業,現在將進入現代化生產階段。
分類。
第壹種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早期的年糕大多是糯米制作的。代表品種有蘇州年糕、上海崇明年糕、雲南蒙自年糕、長沙年糕等。
第二種以粳米為主要原料,後期形成的水磨年糕以粳米為主。代表品種有寧波年糕、上虞兩湖年糕、江西弋陽年糕等。
第三類以雜糧為主要原料,代表品種有北京年糕、塞北黃年糕。
第四類由多樣化的原料組成,以糯米為主,或摻入秈米或粳米或其他雜糧,以及其他天然配料如紅糖、桂花、紅棗、豬油等。被加入以形成彩色的年糕。代表品種有蘇式桂花年糕、江山八度銅鑼糕、八寶年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