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井岡山大學附屬羅斌中學科學素養在科技不斷改變我們生活的當今世界,科學素養是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課程標準》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理念之壹。“生物素養”主要是指參與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學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認識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概括為,生物素養主要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素質構成。可見,具備生物素養有助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技術的關系,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課程改革後,中學生物教材更加貼近生活、自然和社會,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學知識,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客觀世界,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教科書和有關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材料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以下是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生物素養的壹些具體方法。1.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生物素養的前提。農村中學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不壹樣,所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新課新穎的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課堂教學的導入就像戲劇的導入,影視劇的前奏,精心設計的導入能觸動學生的心弦,讓他們情緒高昂。生物知識豐富多彩,教師要善於用精美的藝術形式表現生物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同的教學內容會導致引入新課的方法不同,但形式要新穎、獨特、有趣。比如在學習“生活在水中的動物”時,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形狀、體色、體表結構和運動狀態,然後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它們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背鰭被切掉的魚會失去平衡而翻車,胸鰭被切掉的魚只能向前遊而不能轉彎,尾鰭被切掉的魚明顯減速搖擺。這些現象讓學生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二)通過實施教材中的“活動”來培養學生勤於探索的生物素養。課改後,教材中的活動很多,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掌握活動的內容、難度和形式。盡量讓學生自己做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在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時,教材安排了“自制泡菜”活動,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有經驗的家長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泡菜和自制的酒、米酒。學生品嘗自己做的泡菜和米酒,很有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為學生進壹步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提高生物素養奠定基礎。第二,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如果壹個人對生物學壹無所知,更別說對生物學感興趣了。只有當生物知識積累到壹定程度,學生才能對生物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拓展學生視野,及時把握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聯系,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比如通過介紹細胞的全能性,介紹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實例,比如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樹苗等。在“遺傳的物質基礎”部分,介紹了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成果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比如中國通過基因技術獲得的速生轉基因魚;抗擠壓和耐儲存的轉基因番茄;人類基因組計劃將完成全部23對人類染色體的繪制,艾滋病、惡性腫瘤、遺傳病等困擾人類的頑疾將被攻克,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在教學中滲透這些知識,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視野,還可以增進學生對生物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喚起學生的時代感,樹立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第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的科研方法。生物科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科學的概念和原理都來自於科學家的客觀實踐和科學研究。通過探索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在1880用水綿和好氧菌做光合作用實驗時,讓學生自己看“實驗過程”,然後提出以下問題:(1)科學家為什麽選擇水綿作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水綿的結構:它有細長的帶狀葉綠體,呈螺旋狀分布,不僅受光面積大,而且便於觀察。通過討論和分析,認識到科學家選擇水綿作為實驗材料,進壹步認識到選擇理想的實驗材料也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壹。(2)恩格爾曼在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什麽要把裝載水綿的好氧菌臨時裝載在無空氣、黑暗的環境中?經過討論,學生們壹致認為應該消除氧氣和光線的影響,以提高實驗的嚴謹性。(3)為什麽要選擇極細的光束照射,用需氧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可以準確判斷水綿細胞釋放氧氣的部分。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4)為什麽要做暗曝光和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明確了結果都是光造成的,保證了實驗結論的唯壹性。由此得出結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通過啟發和引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造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次實驗觀察,直到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也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科研方法。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科學實驗導致科學發展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第四,通過實驗班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中學生物實驗課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在教學中註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1)培養學生標準化操作能力1。老師讓學生用標準化的操作模仿。初中生剛接觸生物實驗,實驗的操作不是很熟練和規範。這時候尤其需要老師耐心細致的示範,引導學生。比如在“顯微鏡的使用”實驗中,我們對取放鏡子、對光聚焦、觀察等壹系列操作進行標準化的實驗演示。,讓學生規範地做壹步,模仿地操作壹步。以取放鏡子為例。壹邊說教:“左手持鏡架,右手持鏡臂”,壹邊示範操作,學生跟著我們做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的標準化實驗操作能力。再比如我們觀察壹個物象,投射到屏幕上:“先轉動粗準焦螺絲,使鏡筒慢慢下降,此時我們的眼睛要密切註意物鏡;”當物鏡接近載玻片標本時,轉動粗準焦螺絲,使鏡筒緩慢上升,直至看到物像;最後,輕輕轉動微調焦螺絲,使物體圖像更清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規範化的實驗操作能力,又保證了學生安全快速地觀察物體。

2.提出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與顯微鏡相關的實驗往往因為操作能力差而直接影響觀察實驗的效果。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提出壹些問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比如在觀察“葉片結構”的實驗之前就提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清楚壹層植物細胞。如果葉片的橫切面切得太厚,能看清葉片結構嗎?我看不清怎麽辦?”利用這個問題自然導致學生在觀察前用雙面刀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學生還精心挑選最薄的切片。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又可以讓學生在實驗課上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葉片的內部結構。(2)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常常盲目地觀察實驗對象或標本。教師要認真、清晰地告訴學生“看”(觀察)什麽,如何“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觀察效果才會好。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時,教師要求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器官;然後在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果實時,讓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觀察自己的成分。植物的觀察和解剖實驗應嚴格按照壹定的順序進行。比如在解剖觀察花的各個部位結構時,如果先解剖觀察雄蕊(雄蕊和雌蕊),那麽雄蕊外的萼片和花瓣就會受到嚴重的破壞,不利於觀察雄蕊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狀。因此,在解剖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應自下而上、由外向內進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和花冠,除去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再看裏面的雄蕊和雌蕊,最後剖開雌蕊的子房,觀察子房中胚珠的結構。(3)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所謂實驗表達能力,是指運用生物學概念和原理,對實驗中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並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探究實驗的關鍵是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必須加強生物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師不斷給學生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交流活動中提高表達能力。為此,我們在每個探究實驗中都安排了小組間表達和交流的環節。平時老師要讓學生多寫實驗報告和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利用櫥窗和黑板報展示自己的實驗報告和調查報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激情和欲望。總之,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要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到實處,抓住壹切有利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斷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學生的科學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