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寧波湯團的歷史與文化

寧波湯團的歷史與文化

習俗

寧波湯團是繼承了春節吃湯團的習俗,現在市場上壹年四季都有供應。上世紀50年代初,每逢春節,寧波的城隍廟都熱鬧非凡。寧波人外出經商的傳統,隨著越來越多的寧波人在各地開店經商,也將美食寧波湯團傳播到各地。上海、杭州、南京、安慶等多個城市都開設了寧波湯團店。寧波對外開放後,寧波水餃被冷凍出口。從此,寧波湯團更加出名了。

歷史

據考證,寧波的豬油湯圓始於宋元,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們由當地生產的上等糯米磨成皮制成,並填充有精細純凈的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它們香、甜、鮮、滑、糯。它們咬開皮,油而不粘,鮮嫩可口,因此聞名中外。在寧波,每個家庭,男女老少都會在正月初壹每天早上吃寧波餃子,以示歡樂,團聚和好運。壹些海外華人總是喜歡在節日裏吃幾碗餃子來表達他們的思鄉之情。從1982開始,寧波湯團成為浙江省出口海外的第壹個小吃品種。1997入選中國名小吃。寧波人有在元旦吃豬油餃子的傳統習慣。餃子含有團圓和滿足的意思。就連海外遊子也“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也不會忘記吃家鄉的大油餃,希望團圓以慰鄉愁。

湯包由糯米粉做成,盛在湯裏

湯團,原名元宵,原意為元宵節。在古代,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稱為元宵節。湯團以元宵命名,起源於隋朝。相傳公元610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楊迪在洛陽搭起戲臺,載歌載舞《與民同樂》,用實心的圓球在湯裏撒上糖,送給朝臣和歌者,以備後用。因為這壹天恰好是宵夜,所以取名“元宵”。這種受歡迎的食物傳到了寧波,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逐步的改進,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寧波湯圓的風味。

壹個傳說是...

傳說八洞仙女呂洞賓在三月的春天變成了在西湖賣餃子的老人。徐賢吃呂洞賓的餃子,壹不小心,壹個餃子“滴溜溜”滾下西湖,被白蛇吞了。白蛇變成了仙女,嫁給了徐賢。也有人說,鴉片戰爭後寧波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外國人湧入寧波。他們吃了寧波豬油水餃,壹邊享用,壹邊對這種圓圓的、白軟糯甜的水餃產生了興趣,產生了懷疑。壹遍又壹遍,他們始終想不明白這個餃子餡是怎麽嵌進去的。寧波湯團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因為是用水磨把糯米磨成漿做成的,所以又叫“吊漿餃子”。

其他的

在過去,餃子只能在春節吃。通常,人們很少制造它們。在寧波,有壹首兒歌叫“拜舊年拜口,瓜子茶豬油餃燒口”。

寧波湯團歷史最悠久的“港亞狗”湯團店。“缸鴨狗”真名叫姜阿狗。當他在寧波明凱街開店時,他在招牌上畫了壹個著名的商店名稱、壹個罐子、壹只鴨子和壹只狗。這個別出心裁的招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和傳播。同時,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吃他做的餃子,因為他制作精細,價格低廉。生意越做越大,名聲大振,生意興隆。以前有句順口溜是這樣的:“三點四太餓了,豬油餃是‘鴨狗’。我吃了銅鈸都吃不飽,衣服掉下來當小卒。”時至今日,“缸鴨狗”餃子館在寧波依然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