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營造愉快的手工活動環境,激發孩子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對手工藝感興趣,激發他們的興趣很重要。興趣濃厚,孩子就會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幼兒園環境屬於隱性課程,對幼兒的情感、性格、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培養孩子對手工活動的興趣,我們註重為孩子創造壹個愉快的手工活動環境。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1,物理環境。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各種手工作品的美感和趣味性,我和同事們收集了壹些很有吸引力的紙貼、廢舊材料制作的環保作品、折紙剪紙作品等。,並張貼在教室、走廊、角落,為幼兒手工活動營造愉快的氛圍,讓幼兒主動欣賞、理解、感受、發現。比如,為了給孩子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用紅紙剪貼漂亮的花,用綠紙貼可愛的小青蛙,用彩色的紙折很多魚,用小果凍河做壹串風鈴,用膠帶紙芯做搖鈴,裝飾在活動區。當孩子們走進這樣的教室時,他們的註意力壹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大喊:“哇!太美了!啊!多美啊!”他們會用小手去摸去玩,“看!它是用卷紙的芯做成的”,“還有果凍盒”,“哇!無用的廢料也可以制成美麗的作品。他還說:“要是我能做出這麽漂亮的東西就好了!“顯然,他們喜歡這些作品。由於環境的作用,加強了兒童對美的視覺感知,培養了兒童對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充分調動了兒童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兒童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2.精神環境。教師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和判斷,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夥伴關系,尊重孩子的時間支配權,留給孩子自己活動的時間;尊重孩子的動手權,不要代替他們;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尊重孩子的建議權;尊重兒童的工作權利,民主公正地評價兒童作品。老師用壹種深深的愛來對待孩子的表演,給孩子營造壹個安全、自由、包容、理解、鼓勵、支持的精神環境。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習得手工活動技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孩子只有去做才能成功,給他們機會去做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動手能力也在逐漸增強,但是每個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是不壹樣的,他們之間是有差異的。他們對手工活動的理解也是壹知半解。所以,當孩子有了壹定的興趣,就要學習壹些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基本方法,他們才能更好地進行手工活動。
1.用遊戲學習基本功。
手工活動能否順利進行,還必須掌握壹些基本的手工技能。因為手工活動綜合了折、剪、撕、捏、貼等各種技巧,所以剪也包括折剪、目測剪、多折剪、鏤空剪、折疊剪。於是,我利用各種廢紙,通過簡單的手法,讓孩子學會撕、折、剪、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新的要求,讓孩子在手工活動中逐步提高操作技能。比如,為了練習撕面的技巧,我設計了“撕面”的活動。我用生動的語言告訴我的孩子:“今天請妳以面點師的身份來做面條,看看哪個廚師做的面條又長又細。”孩子們很開心,手裏拿著壹張廣告紙就開始操作了。當壹碗碗細長的面條展示出來時,孩子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隨著基本功的逐漸掌握,孩子的作品也逐漸增多。廣告紙做的“可愛小魚”,報紙撕的“下雨了”...壹件件作品看似稚嫩,卻讓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2、由簡到難,講究循序漸進
兒童之間存在壹定的差異,對手工活動技能的掌握也有所不同。我在制定計劃時,會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新的要求,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制作手工作品的技能。我讓能力弱的孩子先剪壹些相對簡單的物件,然後他們從簡單的物件發展到更復雜的物件。漸漸地,他們掌握了壹些基本方法。然後我指導孩子們做簡單的紙貼紙,比如紙貼紙“花”的制作。能力強的孩子選擇把整個花畫在彩紙上,然後把紙上的花剪下來貼在地板上。能力壹般的孩子因為畫圖基礎差,畫不出壹朵完整的花,我就叫他剪壹些圈,幾個小圈在壹起也是壹朵花。後來,他們被要求用吃剩的瓜子來貼花。後者的作品雖然如此簡單零碎,但也嘗到了成功的感覺,對手工活動有了信心。
3.給足夠的時間鼓勵大膽創新。
孩子掌握了壹定的技能,積累了壹定的感性經驗。經過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他們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心目中的童話世界展現出自己最好的壹面。作為老師,要確定主題,教給孩子制作的方法,讓孩子自己設計內容,創作畫面。比如花的制作,先讓孩子剪貼壹朵花,可以是大花,也可以是小花。壹開始孩子們的作品都是單個的,壹個手工作品裏只出現壹個物體。我讓孩子們觀察自己的作品,思考如何讓它更漂亮。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想出了加壹朵花的點子,用糖紙剪出漂亮的蝴蝶等內容,設計出“三只蝴蝶”、“小花園”等圖片,從有目的無意識的剪,逐漸變成有目的有意識的剪粘貼。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基本技能,還充分發揮了想象力,使作品更加豐滿。
第三,組織* * *互相分享,體驗成功和快樂。
分享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作為壹個完整的孩子,學會與人合作和分享也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有特色的作品,獲得了老師的贊揚和同學的羨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他們對手工活動的興趣就會越來越強。如果羽毛球也是壹樣,為什麽有的孩子用它做漂亮的“孔雀”,有的孩子用它做“蝙蝠”?他們也是“孔雀”。為什麽有的孩子是用壹次性杯子做的,有的孩子是用廢手套做的?我組織孩子們與他們的同齡人交流他們的想法和表達。通過交流,孩子們不僅學習和提高了自己的制作技巧和策略,還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第四,正確評價,鼓勵創新。
陶行知曾指出“讓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基本途徑是解放孩子的思想、手、眼、嘴的空間和時間。“每次活動結束後,我會把孩子們成功的、有創意的作品放在‘小手’區的角落或者張貼在其他活動區,引導他們互相欣賞,並邀請其他班的孩子來我們班欣賞,讓孩子們互相啟發,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有壹次,我讓孩子做壹個剪貼畫“小蟲”的手工作品,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貼在墻上,看誰最好看。結果有孩子發現了,“老師,他的小蟲子有幾個”,“她小蟲子身上有幾個穿裙子的”“我想在他眼鏡上多塗壹些”...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
誠然,他們的手工作品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熟練。所以,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要看到,即使制作不完美,只要構思新穎有創意,信息運用得當,情感和技巧自然,就應該認為是佳作。以制作技藝的高低作為衡量兒童手工作品水平的標準是不合適的。
教師要認真把握評價環節,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對能力強的孩子給予肯定,對進步的孩子給予表揚,對能力差的孩子給予鼓勵。這樣,每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手工活動感興趣。新大綱對兒童作品的評價也進行了深入探討。大綱指出,教師在評價對手作業時,在關註結果的同時,更應關註兒童的探究過程。
實踐證明,孩子們對生動有趣的手工活動保持著積極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會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形成愛動腦、愛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激發幼兒學習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園的手工活動動能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