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壹個秋天的節日。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陽節。民間也稱之為“登山節”、“菊花節”、“山茱萸節”或“女兒節”。關於“重陽”的由來,壹般認為《易經》“以陽為九”,“九”為最大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二為壹,故稱“重陽”,又稱“重陽節”。
古人常指“上思”“重陽”。即“三月三”和“九月九”作為對應的春秋節日,上思春遊,重陽秋遊。據說這個節日很早就開始慶祝了。重陽節作為壹個El節日,壹般認為起源於東漢時期的“歸依風景”傳說。南朝吳軍在《九日登山》壹書中記載:“汝南桓景多年隨費長房讀書,長房召日:‘九月九日,家中有災,應急往,使家人自制絳囊,持山茱萸之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災可除。”風景如畫,壹家人爬山。晚上還,看到雞、狗、牛羊突然死亡。長房聽到的那壹天:‘這是可以替換的。’今人九日爬山飲酒,女子取山茱萸之袋,故蓋始於此。“從那時起,人們在9月9日爬山以避免流行病成為壹種習俗。
重陽節習俗
登高望遠,野餐是重陽節的中心內容。它的原意是逃避災難。
同時,與平川不同的山,在原住居民的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高望遠,遠離塵世,就是接近神靈,容易得到加持。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天·鐘繇》中對重陽節有明確的記載:“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說:“重陽節,必登高遠眺,以食酒,享時宴,以慶秋誌。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飲之。”古代祭祀神靈是為了多爬幾座山,秋天去郊外遊玩時,就多爬幾座山。爬山不僅可以祈福避禍,還可以娛樂健身,愉悅身心。
各地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吃餅的習俗起源很早,漢代稱之為“餌”、“散餌”。”說罷。文潔子:“餌,粉餅也。“誘餌的原料是米粉。有米粉和小米粉兩種。小米飯比較黏,兩者合在壹起蒸成餌料。小米是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它在九月成熟,是壹種季節性食物。《西京雜記》中也有“吃彭餌驅邪”的說法
賬戶。六朝以後改名為“高”,因為“高”與“高”諧音,象征向上、上進、高升。在唐宋時期,重陽節吃糕點是相當流行的。唐代稱為“馬革糕”,宋代稱為“重陽糕”。吳在《梁璐之夢》中寫道:“這壹天,各店的人都用糖面蒸餅,以豬、羊、鴨為絲簇,插入簇,名曰‘重陽餅’。”陸元明《宋代年間雜記》記載了壹個民俗:“九月九日拂曉,我把壹塊餅放在孩子頭上,嘴裏念著什麽,三遍祝兒子‘萬事高’。”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
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插上“b”字紅旗,點燃蠟燭。這大概就是把山茱萸換成小紅旗,把“爬”換成“點燈”、“吃餅”。由於餅面有多種裝飾,明清以後常被稱為“花餅”。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還有重陽節喝菊花酒、賞菊、捧菊的習俗。九月是菊花傲霜的時候,黃巢裏有句詩:“九月八日留在秋來,花開後我要殺百花。”在第壹次霜凍的時候,只有這種草茂盛。菊花不怕風,不怕劍,成為高品質的象征。據說重陽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菊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花卉中的四君子之壹。陶淵明喜愛菊花的隱逸高潔,常以菊花為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疫妖。每次它出現的時候,每個人都生病了,很多人死了。人民真的遭受了瘟疫惡魔的騷擾,又壹場瘟疫爆發了。這壹次,它帶走了少年恒敬的父母,他差點丟了性命。病愈後,他告別愛妻和同鄉,決定外出訪仙學藝,為民除疫魔。恒景四處訪師尋路,遍訪天下名山大族,終於發現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個神奇的神仙。橫涇無畏,路漫漫。在仙鶴的指引下,他終於找到了這座山,找到了神通廣大的神仙。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恒敬,並教他降妖的方法,給了他壹把降妖的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成了壹門超凡的武功。
有壹天,仙人把恒景叫來,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現在妳已經學會了妳的魔法,妳可以回去殺死人民。”仙人給了恒敬壹包聚英葉和壹杯菊花酒,並偷偷教他如何辟邪,讓恒敬騎鶴回家。
涇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他帶領鄉親們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給每個人壹片聚英葉和壹杯菊花酒,準備降服瘟疫惡魔。中午,莫問沖出汝河,跳下了山。突然,他聞到了朱穎奇怪的香味和菊花酒的味道,然後他突然停下來,臉色突然變了。這時恒景拿著降妖劍追下山,幾個回合就把他刺死了。從此,九月初九爬山避疫的習俗便年復壹年流傳下來。吳筠,阿良人,曾在他的著作《齊與和續》中記載了這壹點。後來,重陽節登高被視為避災活動,作為習俗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