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是壹座有甌江、臨海的水城。連山中,水系發達,成就了永嘉知府謝靈運,開啟了中國的山水詩。溫州也是鴨子的天堂。
水城有鴨子。大規模養鴨後,溫州的副食加工業崛起,有了壹個著名的品牌“鮮八裏”,腐鴨、鴨舌成為名菜。在溫州吃過幾次鴨舌。這是壹道涼菜。鴨舌是鹵的,風半幹,嚼在嘴裏,韌性十足,相當有嚼勁。然而,我在網上認識了溫州人南。他告訴我,溫州人叫“鴨賺”,不是鴨舌。這種情況非常嚴重。沒想到會犯這麽大的錯誤,因為假裝很了解溫州,所以突破了。
說的是,在溫州話裏,舌音其實也是壹樣的失落。所以,吃鴨舌就是吃鴨虧。溫州人,汗孔裏充滿了商業細胞,不願意“吃鴨虧”,幹脆改了,叫“鴨賺”,請客就變成“吃鴨賺”。至於豬舌,照例叫“口賺”,只有人舌的名字不變。“鴨賺”和“口賺”確實能體現溫州人的性格,不好聽,不中聽,最重要的是不吉利。所以為什麽不改叫“賺”呢?
溫州人處於工業和貿易的最前沿,對細節的把握達到了頂峰。除了把鴨舌改成“鴨賺”,溫州人在其他方面也很驚艷。比如溫州人要政府官員,就會直截了當地說:拿人錢財,消災解難。意味著妳們政府收了我們的稅,所以妳們要解決我們的問題。近年來,溫州在浙江省經濟排名中已經落後於寧波,這與很多溫州商人不滿溫州的投資環境而轉戰上海有關。溫州商人認為在上海投資,蓋章就壹次性蓋好了,在溫州還是麻煩,於是紛紛搬到上海,這也倒逼溫州政府來壹場“效率革命”,就是提高服務效率。
從壹碟鴨舌看“鴨賺”,或許可以看出溫州人的思維。原諧音有損失嗎?還是改成“賺”吧,可以樂在其中。近年來,大眾餐桌上又多了壹道涼菜——鴨舌。這道菜色澤紫紅,清香醇厚,香甜可口,真的是葡萄酒的最佳佐餐佳品。
這只小鴨子的舌頭不超過壹英寸長,也不超過兩英寸。誰會關註它的經濟價值?有的人嫌臟,嫌麻煩,不舍得扔。但現在光是挑選出來加工就貴得不可思議,1斤的市場價從160元到200元不等,而在宴席桌上,價格更高。壹打舌頭,不到50克,20多塊錢,也就是兩塊錢壹條。問起這道菜的來歷,它來自於市場經濟的鼻祖溫州,我不禁感慨,也許只有中國溫州這樣以商業為重的地方,才會考慮通過“拋棄鴨舌”來賺大錢。
溫州鴨舌說明需求是可以創造的,價值是可以創造的。這道菜出現之前,很多人都是不屑壹顧的。只是精明的溫州人獨自制作出來,經過精心鹵制,做成美味佳肴。
從溫州鴨舌可以看出,分工越細越專業化,創造的價值就越大。去市場看看吧。連頭帶舌,連毛帶皮,1鴨也就賣20元左右。和鴨舌比,差距真的不壹樣。可以說小鴨舌創造的附加值比整只鴨子都多。
其實過去我們很多企業,尤其是國企,因為追求“大而全”,被很多“小而精”的民企打敗了,類似溫州鴨舌。
浙江經濟以塊狀經濟著稱,“壹縣壹品”、“壹鎮壹品”,甚至“壹村壹品”,以專業合作支撐起了大產業。分工明確的產業集群促進了浙江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壹些經濟學家稱之為“小狗經濟”。小狗分工明確,集體合作,最終戰勝猛獸。據調查統計,浙江省“塊狀經濟”工業產值規模現已超過654.38+0.8萬億元,占浙江工業總產值的近665.438+0%。
在浙江,大量企業靠做螺絲賣紐扣賺大錢。比如國內最大的炊具生產企業蘇泊爾(23.91,0.01,0.04%)就是從給別人做壓力鍋配件起家的。就連新疆羊肉串用的竹簽都是從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的。壹位攤販告訴記者,這樣的竹簽剛開始可以賣到1美分,現在10可以買到1美分。即便如此,批發量大,還是有錢賺的。
“不要因為好吃就做”,溫州鴨舌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精明的溫州人又給我們上了壹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