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魔芋產業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魔芋產業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魔芋栽培和食用歷史雖然有近2000年的時間,但中國魔芋作為產業化開發也只有20多年的時間。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日本鮮芋因災減產,從1982—1984年連續增加進口原料,其中1984年達3790噸芋角。大量外商和中間商深入中國西南山區收購魔芋,使地方官員、科技界、外貿部門、土產公司和農民都開始重新認識這種過去很不起眼,但現在是既有經濟效益、又能出口創匯的魔芋的價值,並紛紛從不同角度切入到魔芋事業中來。

在眾多關註魔芋作物的人中,西南大學劉佩瑛教授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早在1979年原西南農學院劉佩瑛教授承擔了《中國蔬菜栽培學》中“魔芋”的編寫任務,同時得知日本在尋購“金河芋角”,促使她親自去魔芋集散地四川宜賓市及屏山縣等地考察,並建議該市、縣及四川省恢復和發展魔芋生產。隨即她的魔芋科研和學術活動相應開展。從1981年就開始連續安排研究生做魔芋研究。1984年,四川屏山縣與日本合作,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碓臼式精粉機,產品包銷日本。該機雖已過時(噪音及粉塵汙染嚴重),但所生產的精粉質量良好,對中國早期生產精粉仍起了借鑒作用。1985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天泰農業新技術開發公司與珠海市和外商合作,從日本引進壹條生產線加工食品,產品返銷日本。1985年西南農學院申請國家科委“魔芋綜合開發利用研究”項目,開發了20多種魔芋食品和飲料,提出了有機溶劑濕法加工及幹法加工精粉,並與原航天部7317研究所合作研制出MJJO-1型魔芋精粉機,首創中國魔芋產業鏈中最重要的魔芋主體設備,對中國魔芋產業的形成起了突破性的作用。隨後四川省計經委通過招投標在四川省成立了魔芋精粉企業20余家。四川省外的部分縣也通過購買國產或進口魔芋精粉機建設壹批企業,支撐了魔芋產業發展最關鍵的加工環節。隨後魔芋烘烤技術和設備也逐漸形成中西結合型,魔芋精粉出口和國內消費擴大,加工業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種植業發展。1986年,魔芋種植面積四川省達0.67萬公頃,全國約1.33萬公頃。這樣生產—加工—銷售的渠道基本形成,中國魔芋產業也基本形成。

魔芋除極少量以鮮芋磨細、加石灰蒸煮成魔芋豆腐供食外,其商品性的初加工品及終端產品均必須有相應的專用機械設備。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航天部7317研究所分離出三家魔芋加工機電設備生產企業,專門生產魔芋精粉機械,在MJJO-Ⅰ型機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推出Ⅱ型至Ⅴ型。90年代中期,四川廣漢市魔芋研究所推出研磨機與精粉機配套,收到顯著提高精粉質量的效果。90年代以來,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技術設計院、原內貿部武漢科學設計院、成都科蕾魔芋加工技術研究所等,將魔芋加工設備的研制列入重要項目。天津市天豐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產了魔芋糕及仿生食品的制造機械。90年代以來,對鮮芋烘烤轉向於流動網袋式設備,使芋片質量大大提高。9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了乙醇純化精粉工藝和設備的研究,到中、後期工藝相應設備逐漸配套和完善,並大規模投產,包括以普通精粉或鮮芋為原料直接生產純化魔芋粉。國產設備經過科技人員不斷鉆研改進,達到了售價大大低於進口設備,所生產的產品質量進入先進行列,推動了中國魔芋產業的發展。

中國的魔芋產業在8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十幾年來對外貿易雖以其產品質量逐漸提高和歐美市場逐漸形成而走向多元化,但仍因受到日本市場的鉗制,而在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沈重打擊,致使壹度興旺的精粉加工業“三起三落”,生產基地萎縮。但魔芋業界仍以對魔芋事業的執著追求,吸取教訓,前仆後繼,其結果是壹次比壹次更加完善營銷策略,更以科技提高產品質量,求得生存和發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後,魔芋原料價格壹直下降,到2000年達每噸1.8萬元。此後由於大力開拓國內市場,並取得較好效果,中國魔芋產業真正得到“立足國內,力爭外銷”的局面,原料價格壹直上漲,到2008年已達4.5萬元/噸,整個魔芋產業比亞洲金融危機前更穩健。

總之,中國是最早將魔芋用於醫藥和栽培食用的國家,但魔芋產業的形成卻晚於日本,由於借鑒了日本魔芋產業形成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產業形成快於日本。中國適種區域廣、面積大、種質資源豐富、勞力成本低等產業要素優越,其發展趨勢將更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