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數學思維
家長十有八九只重視唱歌,也就是教孩子數數,而忽略了數數的能力和對單位的理解。家長的正確做法是壹邊教孩子唱歌,壹邊教孩子數數,比如幾個手指和蘋果。
另外,家長也不能忽視對數學單元的理解。在學前教育中,家長可以教孩子餐桌有多長,比如手指或木棍的長度。重點是讓孩子們
知道計量是用單位來計量的,而且這個單位是統壹的,讓他用最簡單的計量來理解和感受單位。
第二,計算微積分思維
壹般家長都是用打響指的方式教孩子加減法。坦白說,這不是教孩子加減法的好方法,但也是不夠的,尤其是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就通過刷題的方式讓孩子背。
家長的正確做法是,用生活中的壹些例子,讓孩子真正理解加減法。比如有五個草莓,吃了兩個,還剩幾個?雖然計算結果是壹種追求,但家長更應該關註孩子對加減法內在含義的理解。
第三,分類思維
分類思維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壹種思維方式,可以快速的把亂七八糟的事情整理的有條不紊。在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時,大多數家長都是讓孩子按照形狀、顏色、大小、重量等單壹概念進行分類。這裏要強調的是,這還不夠。要等孩子熟悉了單壹分類,再進行二元多元分類,比如紅色三角形,黃色塑料圈。
分類思維,尤其是多樣化的分類方法,可以很好的鍛煉孩子思維的清晰性。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時,壹定不能忽視多元化分類的訓練。
第四,集體思維
我們都應該知道,從小學開始,所有的計算和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培養孩子的幾何思維可以輕松解決遇到的數學題,這也是大多數家長容易忽略的地方。
比如:小明的10糖果,毛毛的8顆糖果,小明的糖果,毛毛的糖果各壹套。通過兩組對比相減,得出小明比壹只貓更甜的結論。當兒童感知集合時,可以分析出兩個集合之間的相關性或完全差異,這也有助於分類。
五、時間思維
在培養孩子時間思維的過程中,家長壹般只註意讓孩子認識鐘表,這是不夠的。家長要讓孩子感受下壹分鐘有多長,五分鐘有多長,十分鐘,壹個小時……幫助孩子形成時間觀念。
六、空間思維
關於空間思維,大部分家長做的是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詞語。這裏建議大家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構能力。常見的方式有:積木、拼圖等遊戲。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做遊戲,想好要拼什麽樣的圖,然後有目的的搭建壹個平面空間。
另外,我告訴妳,空間思維好的孩子,記憶力也會很好,因為空間思維好的孩子,在記憶事物的時候,會在腦海中形成立體圖形,自然會給他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七、對應思維
簡單來說,對應的思維就是蘋果對應水果,小狗對應動物等等尋找相同和相關的途徑,孩子經常玩的網遊也是如此。
但是這裏要告訴妳的是,家長也是忽略了空間對應,鍛煉空間對應。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根據室內或房子附近的布局畫壹張簡單的地圖,也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座位圖找到自己的座位。
八、整理思維
關於排序思維,家長普遍重視圓形排序的教育,如三角形、圓形、三角形、圓形,孩子能知道三角形、圓形是下壹個。這裏還會查漏補缺,不能忽視“哪個號”的排序方法,比如孩子排隊,哪個號從左到右,哪個號從右到左,讓孩子把壹些東西從大到小或者從高到低排序。這些都可以增強孩子對序數的感知,與以後的數學學習息息相關,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也不乏需要整理的問題。
九、抽象思維
兒童通常在5歲時開始抽象思維。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其實很簡單,比如“妳覺得媽媽今天穿的衣服和平時穿的有什麽區別?”孩子們應該通過思考和逐壹比較信息來分析差異。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家長在生活中要多加註意。
十、解題思維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大多數父母只追求孩子的成績。家長要讓孩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結果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比如有六個草莓,讓孩子和大人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