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這裏的“未完成的紅樓夢”是指曹公只寫了前80回,卻在“梅香玲屈服於貪夫之杖,王道士胡謅故事,妒妻側”時戛然而止。我不知道該怎麽辦,這也是對高鶚繼續下去的壹種不滿。如此引人入勝的悲情故事,如此耀眼奪目的大觀園,居住著申英侍者和絳珠仙草的園和瀟湘館,卻再也沒有倒下,就像樓蘭古國壹樣,湮沒在漫漫黃沙中,真的讓所有讀到第八十章的人感到壹種無盡的空虛和留戀。雖然高鶚的後四十回加到現在的《紅樓夢》中,但仍是壹個深深的遺憾,因為它不是左宗棠的筆墨。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遺憾可以成為《紅樓夢》最大的魅力。戛然而止的故事,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讓我們每壹個熱愛紅樓夢的人,心中都有壹個屬於自己的“大觀園結局”。“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的故事,總是比某個設定更精彩。
更何況在1791程家本《紅樓夢》中,加入了高鶚的續作,這也說明當時的讀者是認可後四十回的。畢竟,即使我們是現代人,也會放下對續集的偏見,只是抱著壹種文學欣賞的態度。“林黛玉燒稿失癡情”時誰不會掩面,誰不會在?我們都會對鳳姐最後“殺死”瀟湘公主的計劃感到非常憤怒,為金陵十二釵各自的結局感到世事無常。最終玉帶掛林,最終夢醒,冤冤相報何時還,也是如此尷尬。
我們都覺得曹公編曲的前八十回的描寫,諸如“探寶釵黛玉半酸”“撕扇逗女兒笑”“俏丫鬟為其失而惋惜”之類,或讓人笑,或讓人哭,太吸引讀者了。那些詩歌作品,包括金陵十二釵各自的判斷,讓所有熱愛詩歌的人欲罷不能,但卻也能打動讀者的心。除了夏震的老朋友湘雲的結局和寶玉的結局,似乎有些脫離曹公的預設。其他的風格和劇情基本都在曹公的路上。不是很好的補充嗎?我們讀書,不應該看作者是誰,而應該看內容是什麽。
事實上,這種中途不願意看書的情況經常發生,而且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書中某個具體事件之後,比如有人說“關雲長刮骨療毒,白衣渡江”,“許打綿水,失麥城”,“梁山泊分金達買市,宋公明被全團征召”之後就沒有梁山泊了。的確,沒有了關羽,三國局勢立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水滸被擁抱後失去了靈魂。但是,同樣的,我們欣賞的是整個曲折離奇的故事,而不是符合讀者內心發展軌跡的千篇壹律的小說,這也是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的原因之壹。試想,如果三國最終由劉備五虎統壹,水滸英雄推翻北宋統治,這是對讀者意願的明顯妥協。
所以,紅樓未完成並不可惜,因為已經確定了曹公的前八十回筆墨帶給我們豐富的情感享受,人生的悲愴跌宕讓我們感受到了這樣壹部傑作的無窮魅力。高鶚的續集也能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不同人的筆有不同的味道。作為讀者,他們有《石頭》和《石頭》
更何況現在還不能完全斷定後四十回真的是高鶚所為,胡適先生第壹次提出這樣的觀點時,基本依據是:第壹,與第壹次自述不符;第二,史湘雲棄之。但是,單看這兩點就有些片面了。1791程家本《紅樓》開頭,程惟元、高鶚說:“把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脫節,合而為壹,如此而已。還有別的嗎?”至於它的原文,我不敢改,也不想隱藏它的本來面目。“如果高鶚繼續寫作,他們為什麽要努力掩蓋它?俞平伯晚年去世時說“胡適、俞平伯有斬紅樓之罪,程維遠、高鶚有保全紅樓之功”,這也說明“新紅樓夢”的代表人物之壹,最終並不認同他以前對胡適的《紅樓夢》偏見。
總之,作為讀者,我認為《紅樓夢》無論結局如何,都不應該是遺憾。我們應該以續寫《紅樓夢》的心態去欣賞這個奇跡,也應該感受到無窮無盡的想象力也是我們靈感的發源地,可以催生出更深刻的思考。
當人們酒後離開現場時,清醒的人是最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