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號稱禮儀之邦。而生在亂世的人,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就會鋌而走險,從順民變成亂世“土匪”。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匪”的稱呼也不同。比如《隋唐演義》中的強盜叫“相馬”(唐朝開國功臣秦瓊,現拜為門神,瓦崗寨的功臣出自古代,山東地方戲“梆子”有“相馬”之名);再比如,水滸中聚集在山林中的豪強稱為匪、匪,高大的稱為“亡命之徒”,掌權的稱為頭領,辦事的稱為奴才。清末民初,也是亂世。全國各地的土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東北拉竿的被稱為“大胡子”。
清末民初,民間流傳著“山東鬧,河南出將軍”的說法。“山東有響馬”很好理解,因為《隋唐演義》的流行,很多隋末唐初的大英雄都誕生在山東。在古代被稱為攔路搶劫的強盜。強匪多為馬賊,故以他搶劫時鳴箭而得名,亦稱“香麻子”。呼嘯的箭聲響了,馬匪就會打起來搶貨。
據學者考證,“響馬”壹詞起源於山東。據說從東漢開始,山東的土匪就在馬脖子上掛鈴鐺,馬跑起來鈴鐺響得很響,所以叫響馬。山東省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農民起義,有人稱湘馬為英雄好漢的代名詞。其實很多隊伍都不是土匪,大多是叛軍。
山東之所以有那麽多“掛馬”,也和國家大事迫害有關。例如,明代的“馬正”就是“香馬”的直接推動者之壹。當時,* * *推行馬的“民牧”,即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實行,並規定了小馬的數量。如果還不夠,馬主還要賠償,於是很多馬主傾家蕩產,轉而“圈馬”謀生。
古代山東省就出現了馬背上的土匪。在犯罪之前,我經常說:“官兵是幹什麽的?”山東湘馬近代“最奇葩”的壹次亮相,是1923年5月孫美瑤發起的臨城劫車案。
“打鈴馬”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土匪。那麽,“鑒江”到底是個什麽鬼?說白了,“鑒江”也是土匪的別稱。河南的土匪為什麽叫“將軍”?史料記載不多。朱新帆在《中國農村經濟關系及其特點》壹書中有相關解讀:“河南人把土匪叫做‘老湯’。我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他們壹提到‘老湯’,臉色就變得蒼白。”
還有河南人(確切的說是豫西人)為什麽把土匪叫做“老湯”的線索。因為清末民國時期,大批青年農民常年在土匪最頻繁的豫西南山區打工。每到農閑季節的冬天,他們就被招去維修保養梯田、溝渠等農田灌溉工程。這些人在當地被稱為“建築商”。壹旦工作減少,無事可做,工匠隊伍就很容易變成幫會土匪,以至於兩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所以在廬山方言中,土匪統稱為“幫會將軍”。
民國初年,最著名的統帥是河南寶豐縣綠林首領白朗。為了發泄對袁世凱的不滿,改變袁世凱統治的現狀,他組織了壹批農民和他壹起造反。從河南、安徽、湖北到秦、甘肅,全程途經五省,成功拿下大小城市50多個。可惜還是輸給了段,死於1914。1949之後,因為* * *大力打擊土匪,曾經風靡壹時的大胡子、車馬在風中飄蕩中消失在歷史的深處。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