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面是尤溪美食的代名詞。甚至有壹種說法是,去尤溪旅遊不嘗大碗面,就沒去過尤溪。即使是離開家鄉壹段時間的尤溪人,也會懷念面條的味道。
廣義的方法非常簡單。
先把面粉做成面團,壓實卷到5毫米左右,折成條狀,然後用專用刀切成長約70-80厘米的長條面。將長面條放入熱水鍋中焯壹下,撈出放入冷水中冷卻,取出後按照大致相同的量搓成球狀,瀝幹水分備用。
想吃的時候,再把彈好的面條放進沸騰的熱水鍋裏。煮兩三分鐘,用漏勺撈出,搖晃幾下,瀝幹附著的水,放入海碗中,加入食用油、鹽、味精、醬油、蒜醋、蔥花等調味品,攪拌均勻,壹碗開胃的幹拌面就做好了。
如果妳在小吃店點了這種小吃,店家還會提供壹碗熱氣騰騰的湯。湯是用去皮的豬頭做的,味道香甜可口。
面條的吃法有很多種,不限於幹拌,也可以油炸。有些人喜歡加壹些輔料,直接煮。
大碗面因其體積龐大而得名,但壹直以來都有各種各樣的命名方式。因為面條是用專門的刀切的,所以也叫“切面”;粗細與筷子相近,也稱“筷面”;吃之前,圈成壹團,也叫“丸子面”;形狀像壹個圓形的餅,吃的時候放在熱湯裏煮,也叫“湯餅面”;作為壽面,它被用在朱的“洗三旦”宴上,也叫“朱子面”。但無論如何,尤溪人還是喜歡叫它“大碗面”。
面條是尤溪人最愛吃的小吃,尤其是壹些上班族,懶得打理早餐,總是走進小吃店點壹碗面條。
壹碗面端上來,縷縷熱氣帶著香味撲鼻而來。用筷子夾起面條,放進嘴裏,使勁吸。“滑”的壹聲,他們渾身發熱,口水直流。有的人會再點兩兩塊豬頭肉,或者幾塊豆腐幹,或者壹個鹵蛋,吃得更加津津有味。
大面流傳了幾千年。有資料顯示,日本的烏冬面起源於尤溪面,是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大師從中國帶回日本的。在資料中,烏冬面被稱為“刀削面”。
空海大師來自日本香川。他從中國回來後,在家鄉推廣了烏冬面的做法。同時吃過湘川烏冬面和尤溪面的食客,都說做法和口味很像。
據福州開元寺記載,空海大師因海上臺風漂流至霞浦縣,後隱居福州開元寺。有人分析,空海大師往返長安,途經尤溪,看到了寬廣的途徑,於是帶回了日本。
另壹種說法是,唐代有壹條從尤溪到福州的水路,終點在尤溪洲,離開元寺不遠。閩江流經尤溪洲,分為南北兩條支流,南支流叫烏龍江。當空海大師住在開元寺時,他遇到了尤溪的煮面條的工人,學會了如何煮面條,並把他們帶回了日本。因為語言不通,尤溪洲旁邊的烏龍江名字叫“烏龍面”,後來就叫“烏東面”。
壹切都是巧合。如果空海大師沒有在海上遇到臺風,他就不會與福州結緣,也就不會有“大面”和“烏冬面”的聯系。更巧的是,“尤溪”的發音和日語中“好吃”的發音很像。這真的只是巧合嗎?畢竟面條真的很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