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
壹、選用良種,合理輪作。
推廣應用該作物良種是提高該作物單產的最有效途徑,必須選用與蔗區環境條件相適應、抗逆性好、宿根性強的良種,才能獲得高產。
由於該作物生長期長、植株高大、產量高、對土壤養分消耗較多,長期連作或宿根年限較長,土壤肥力下降,養分失去平衡,病蟲草害也較嚴重。合理輪作對該作物穩產高產的作用很大,有兩種方式:
(1)水旱輪作,可使土壤疏松,不易板結,蔗稻兼益;
(2)旱地輪作,該作物新植1年並宿根1至2年後輪種花生、大豆、芝麻、蠶豆、甘薯、玉米、谷子等短期作物,有利於改善土壤物理性能。
二、蔗地深耕,重施基肥。
壹般采用牛犁翻耕或機械深松耕。前者實行兩犁兩耙,犁至30厘米,耙碎土壤;後者用沒有犁壁的硬土層破碎器深度松土,犁35至45厘米深至底土。通常在整地時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適量的磷、鉀化肥為輔。壹般用1000千克至1500千克/畝,腐熟農家肥和10千克至15千克/畝過磷酸鈣及硫酸鉀,均勻撒施於蔗田;也可在下種前將土、肥拌勻施於植蔗溝內,邊施肥、邊下種、邊覆土。
三、精心選種,浸種消毒。
選擇蔗莖粗壯、不空心、不蒲心,蔗芽飽滿,無病蟲為害的蔗莖做種。通常采用生長點以下50至67厘米的壹段蔗梢做種,用利刀砍成單芽段、雙芽段或多芽段,切口要平整,避免破裂。
浸種能增強種苗吸水能力、促進發芽,也可除滅種苗上的部分病蟲害,包括清水浸種、2%石灰水浸種和藥劑浸種。不同方法浸種時間各不相同,長則1至2小時、短則5至10分鐘,藥劑浸種可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5至6分鐘。催芽能縮短種苗萌發出土的時間、提高萌芽率,有堆肥釀熱催芽法和蔗種堆積催芽法兩種。催芽時間大約1周,當種苗上的根點突出、蔗芽脹起呈“鸚鵡嘴”狀時,即可下種。
四、適時下種,深溝栽培。
該作物下種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根據下種期的不同,分成春植蔗、秋植蔗和冬植蔗等栽培制度。春植蔗下種在立春至清明節令之間,適當早植有利於該作物提高產量。秋植蔗在立秋至霜降期間,下種不宜太早也不宜太遲,以中間時期為佳。冬植蔗在立冬至立春兩頭溫度較高時下種最好,溫度較低時要用地膜覆蓋,保證蔗苗安全越冬。
深溝栽培可以確保前期種苗萌發和後期土壤積蓄水分,利於生長,增強抗旱能力。
1.深溝淺種法。溝深5040厘米,下種時再挖溝底7至10厘米,施入底肥後下種,然後蓋土10至15厘米,效果較好。
2.深溝板土法。邊開植蔗溝邊下種,在開挖第2溝的蔗溝時,用其溝底濕土蓋第1溝的種苗,而後進行壓實。
3.穴植聚土法。在坡地上免耕(或者耕犁1次後)挖穴,後壹穴挖起的耕層熟土聚於前壹穴內,將深層生土置於穴外風化,穴深40厘米,穴與穴距離100至120厘米,穴直徑70至80厘米。
4.槽植法。沿等高線深開溝,然後閉壟成槽。槽深和寬各30厘米,每隔10至20厘米留1個20厘米寬的隔埂,形成槽狀。
五、合理密植,覆蓋地膜。
旱地該作物出苗率較低,分蘗少,應加大下種量保證有效莖數。行距在1米至1.2米,比水田種植密度大8%至16%,下種量在12萬至13.57萬/公頃有效芽,或者移栽7.5萬至9萬株/公頃有效苗。新植蔗種植後,應全部噴施芽前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先噴種植溝,蓋膜後噴膜外裸露地面。每公頃用阿特拉津750毫升加乙草胺1500毫升對水900千克均勻噴施。芽前除草劑應選擇陰天且土壤濕潤時噴施,藥效可持續50天,防效達95%以上。選用厚0.005毫米、寬45厘米的地膜,蓋膜前要求土壤持水量85%以上,地膜充分展開並且緊貼種植溝兩側,邊緣用碎土壓好,透光面在20厘米以上,無通風漏氣現象,達到增溫保濕的效果。
六、抓好宿根蔗護理。
宿根蔗要選上壹年高產、蔗株分布均勻、無病蟲害的蔗地。砍後7至10天將蔗葉隔行還田,並破壟松蔸。出現斷壟30厘米以上的蔗行進行補種或移蔸補缺,確保無斷壟現象。松蔸應徹底掘凈蔗頭周圍的泥土,但不挖離原位,保證蔗芽能夠萌發。施基肥後及時覆蓋地膜和進行化學除草。
七、查苗補苗,追肥培土。
在萌芽末期檢查蔗田,發現有30厘米以上的缺株斷行,就需補苗。補苗與間苗相結合。
追肥以有機肥配合壹定量的氮素化肥為宜,壹般3至4次。在施“攻苗肥”時小培土3厘米可促進分蘗;在施“攻蘗肥”時中培土6厘米能保護分蘗;在施“攻莖肥”時大培土20至30厘米,能抑制分蘗;部分高產蔗田還需補施“壯尾肥”並高培土,可有效防止倒伏,為翌年宿根蔗栽培奠定基礎。
八、中耕除草,合理排灌。
該作物封行後,應及時鏟除雜草。人工除草與中耕松土同時進行。雨後中耕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可增產28.8%,增糖3.6%。用化學除草劑代替人工除草,減少耕作次數和施肥次數,使土壤少受幹擾和破壞,也具有保水抗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