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料
新鮮蘆筍
2、輔料
磨碎的蒜壹瓣
3、配料
橄欖油2 湯匙
蛋黃醬1/3 杯
鹽1/2 茶匙
黑胡椒1/4 茶匙
4、步驟
把洗幹凈的蘆筍淋上橄欖油,鹽,和黑胡椒烤大約10分鐘或者邊緣有壹點焦。
把蛋黃醬和蒜拌在壹起淋在烤好的蘆筍上即可。
蘆筍,是天門冬科天門冬屬植物石刁柏的幼苗,可供蔬食。
蘆筍,是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
蘆筍是深根性植物。大部分根群分布於1至2m內,最長可達3m,根的側向分布半徑90至120cm,最大可達1.5至1.9m,吸收能力強。
3、蘆筍根系特征:蘆筍莖分地下莖和地上莖,各有不同的功能。蘆筍為須根系,由肉質貯藏根和須狀吸收根組成。肉質貯藏根由地下根狀莖節發生,多數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的土層內,壽命長,只要不損傷生長點,每年可以不斷向前延伸,壹般可達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貯藏莖葉同化養分的作用。
肉質貯藏根上發生須狀吸收根。須狀吸收根壽命短,在高溫、幹旱、土壤返鹽或酸堿不適及水分過多、空氣不足等不良條件下,隨時都會發生萎縮。蘆筍根群發達,在土壤中橫向伸展可達3米左右,縱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厘米以內的耕作層裏。
蘆筍的嫩莖為產品器官,嫩莖產生的數量及質量取決於鱗芽的數量及發育的狀況。而鱗芽的數量和質量取決於地下莖的發育狀態,鱗芽發育生長,嫩莖形成,依賴於肉質根中積累的養分。但肉質根貯藏養分的多寡取決於上年地上部枝葉生長的時間及繁茂程度。由此可見,蘆筍栽培的關鍵在於培育繁茂的植株,創造良好的土壤及營養條件,促進根群良好的生長,積累豐富的養料,保證鱗芽健壯生長。
蘆筍的莖分為地下根狀莖、鱗芽和地上莖三部分。地下根狀莖是短縮的變態莖,多水平生長。當分枝密集後,新生分枝向上生長,使根盤上升。肉質貯藏根著生在根狀莖上。根狀莖有許多節,節上的芽被鱗片包著,故稱鱗芽。根狀莖的先端鱗芽多聚生,形成鱗芽群,鱗芽萌發形成鱗莖產品器官或地上植株。地上莖是肉質莖,其嫩莖就是產品。
蘆筍的粗細,因植株的年齡、品種、性別、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等而異。壹般幼齡或老齡株的莖較成年的細,雄株較雌株細。高溫、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莖較細。地上莖的高度壹般在1.5至2米之間,高的可達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發生莖數少,產量低。雄株矮些,但發生莖數多,產量高。
地下莖的發育及特點:地下莖發生於根與莖的連接處,在土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年生長3至5cm),成為極其短縮的變態莖。節間極短,各節有鱗片狀的變態葉和芽。地下莖先端的芽密集成群,稱為鱗芽群。這些鱗芽會萌發成地上莖,是產量構成的基本因素。
地上莖的形成:由種子萌芽或鱗芽發育產生。鱗芽萌生地上莖,在幼嫩時采收即得到產品蘆筍,任其自然生長即成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主莖和分枝中均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
蘆筍的葉分真葉和擬葉兩種。真葉是壹種退化了的葉片,著生在地上莖的節上,呈三角形薄膜狀的鱗片。擬葉是壹種變態枝,簇生,針狀。
蘆筍雌雄異株,蟲媒花,花小,鐘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至4朵腋生,綠黃色;花梗長8至14毫米,關節位於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長5至6毫米;花絲中部以下貼生於花被片上;雌花較小,花被長約3毫米。漿果直徑7至8毫米,熟時紅色,有2至3顆種子。花期5至6月,果期9至10月。
主要價值
蘆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A以及葉酸、硒、鐵、錳、鋅等微量元素和各種氨基酸。
蘆筍含硒量高於壹般蔬菜,與含硒豐富的蘑菇接近, 甚至可與海魚、海蝦等的含硒量媲美。從白筍、綠筍中氨基酸和鋅、銅、鐵、錳、硒元素的分析結果看出, 除白筍含天冬氨酸高於綠筍外,,其他無論氨基酸還是上述微量元素含量,綠筍均高於白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