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西葫蘆栽培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病蟲害

西葫蘆栽培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病蟲害

灰黴病

特征

該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實。被害花和果實初期呈水漬狀,後逐漸軟化,患病部位表面長滿灰綠色黴狀物。最終導致花和果實腐爛。後期患病部有時還長出黑色菌核。

規律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氣流傳播。病菌喜高濕低溫條件,最適溫度在18-23℃,相對濕度在90%以上,弱光,適宜發病。保護地栽培,冬春連陰天多,氣溫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濕度大,故發病較重。

防治

(1)加強田間管理。將病殘體清理幹凈,保持田間衛生,防治病菌擴散,控制溫度。

(2)澆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間濕度應小於80%。當濕度大時,應采取措施降濕。

(3)生產後期要及時清理老葉,增加通風透光,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加抗病能力。

(4)藥劑防治。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每隔6—7天噴1次,連噴2—3次。

綿腐病

特征

主要表現為害果實,有時為害葉、莖及其他部位。果實發病初呈橢圓形、水浸狀的暗綠色病斑。在空氣幹燥條件下,病斑稍凹陷,擴展不快,僅皮下果肉變腐,表面生白色黴層。高溫多濕時,病斑迅速擴展,整個果實變褐、軟腐,表面布滿白色黴層,致使病瓜爛在田間。葉片受害,初生暗綠色、圓形成不規則形水浸狀病斑,濕度大時軟腐似開水燙過壹樣。

規律

西葫蘆綿腐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瓜果腐黴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後在病殘體上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侵害果實,最後在病組織裏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層內,雨後或濕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溫低、濕度大利於發病。

防治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後及時排水,結瓜後可將瓜墊起,防止潮濕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長,減輕受害。

(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20%農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果實畸形

成因

水肥控制不當。西葫蘆坐瓜初期水肥不足容易形成尖嘴瓜,中期不足容易形成細腰瓜,後期不足容易形成細長歪把瓜。但中期水肥過猛又容易形成大肚瓜;授粉不良,花粉分布不均,使授粉不足的部位呈凹陷狀,形成畸形瓜;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光合效率,使制造的營養不足,抑制果實正常發育;西葫蘆自身雌花缺憾或雙性化形成果實,成為畸形瓜。

矮生

該類型的品種瓜蔓短、節間短,比較早熟。蔓長30~60厘米。第1雌花著生於第3~8節,以後每隔1~2節或每節出現雌花。主要品種有花葉西葫蘆、站秧西葫蘆、壹窩猴西葫蘆等。

半蔓生

該類型品種節間略長,蔓長在60~100厘米,主蔓第1雌花著生在第8~11節上,為中熟品種。該類型品種大部分為壹些地方品種。如山西臨沂的花皮西葫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半蔓生裸仁西葫蘆等。這類型西葫蘆的栽培不多見。但隨著西葫蘆引蔓上架栽培技術的不斷改進,半蔓生西葫蘆類型在溫室種植的比例會增大。

蔓生

該類型植株生長勢強,節間長,主蔓可達150~400厘米以上,主蔓第1雌花壹般出現在第10節以後,屬晚熟品種。蔓生西葫蘆抗病、耐熱性強於矮生類型,但耐寒力弱。其結果部位分散,成熟期不集中,采收期較長,果肉質嫩,纖維少、品質佳,單果重2~2.5千克,總產量較高。適於夏季栽培。主要品種有笨西葫蘆、扯秧西葫蘆、山西交城的蔓生西葫蘆等地方品種。

西葫蘆中還有珠瓜和攪瓜兩個變種。珠瓜生長發育近似南瓜,植株生長勢強,株型矮生、直立、開放。果實圓球形,果皮深綠光亮,帶灰綠斑點。果實生長發育快,生長期短,花後5~7天單瓜重可達300克。壹株同時可結3個商品瓜,每株坐果數和采果數都較多,連續結瓜性能好。栽培上需肥、需水量大。

攪瓜是西葫蘆的又壹變種。我國山東、河北等地均有種植。該品種植株生長勢強,葉片小,缺刻深,果實橢圓形,單瓜重0.7~1千克。成熟瓜表皮深黃色、淺黃色,也有底色橙黃,間有深褐色縱條紋的。瓜肉較厚,淺黃色,瓜肉組織呈纖維狀。多以老瓜供食,壹般將整瓜煮或蒸熟後,橫切開,瓜肉用筷子壹攪即成粉絲狀或海蜇皮狀,涼拌即可食用,故稱攪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