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黨員結構,增加黨組織新鮮血液,壹直是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農村黨員隊伍老化、結構不合理,部分黨組織吸引力、凝聚力、戰鬥力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和黨的建設的正常順利開展。在壹些地方,青年黨員多年得不到發展,對農村失業青年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要以標本兼治、強基固本的精神,進壹步加強在農村待業青年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增加黨組織的新鮮血液,活躍農村基層組織的活力,形成壹支結構合理的農村黨員隊伍。發展農村待業青年黨員,需要把待業青年與事業結合起來。農村就業渠道狹窄,部分優秀農村待業青年缺乏黨組織的教育和引導,對當地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對農村待業青年的成長和當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斷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拓寬就業渠道,營造良好環境,盡量讓優秀的失業青年參與到本轄區黨組織生活中來,培養他們的政治責任感,增強他們的入黨積極性,拉近他們與黨組織的距離。
第二,重視學習和培訓,用知識武裝年輕人。
對於廣大農村失業青年來說,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學習和培訓,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夯實發展基礎。我們要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農村待業青年往往缺乏系統的思想教育,使其政治思想覺悟普遍較低,導致入黨積極性不高。加強思想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端正入黨動機,在不斷學習的指導下堅持並不斷完善學習制度,註重學習的系統性和深入性,全面提高農村待業青年的政治和理論素養。同時,註重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農村失業青年知識相對貧乏,缺乏專業技能。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做好農村失業青年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能培訓,為他們提供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農業科技知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與農業發展相關的系統業務培訓。要積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技能鑒定和農民技術職稱評定,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創業技能和致富能力。
第三,搭建廣闊平臺,用實踐培養年輕人。
農村失業青年需要廣闊的實踐平臺。如何為這些農村待業青年提供這個實踐平臺,如何幫助他們通過實踐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進而為農村經濟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是基層黨組織必須解決的難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利用現有農村發展特色項目,為待業青年提供實踐的機會和環境。陳莊村利用特色食用菌種植業,讓待業青年參與生產經營。通過出租壹些大棚給有壹定知識和技能的待業青年,壹定程度上激發了待業青年創業的熱情。還有的地方為失業青年設置壹定的崗位,如政策宣傳崗、科技示範崗、艱苦崗位等,讓失業青年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自己所在村和地區的建設中去,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為自己以後的創業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加強管理,用制度管理青年。
農村失業青年黨員發展是壹項系統的政治工程,不可能壹蹴而就。必須有壹套完善的制度和規範的機制來保證,有目標,有計劃,有安排,有檢查,有總結,有考核。要嚴格操作,規範程序。中央明確提出了新時期發展黨員的總方針和總原則,即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審慎發展。當然,發展農村待業青年入黨也不例外。要制定壹套嚴格的、可操作性強的農村待業青年黨員發展規章制度,對考察、培養、開發、培訓制定詳細明確的規範和標準。同時,針對農村失業青年可塑性強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壹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農村失業青年黨員作用的機制,促進工作的順利開展。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堅持“育種”。基層黨組織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村失業青年黨員發展規劃,關鍵在於加強農村失業青年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對壹些雙帶能力強、集體觀念強、文化素質高的農村待業青年,要培養發展“壹個都不能少”,把這項工作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形成有特色的形成機制。要把發展農村待業青年入黨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考核標準,作為農村黨建“壹把手”工程,明確農村黨組織負責人是第壹責任人。有條件的地方,爭取為每名失業青年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指定壹名優秀黨員作為“導師”,逐步形成組織重視、分工明確、上下聯動的發展農村失業青年黨員的良好機制。
如何做好青年就業指導工作,幫助這些失業青年?下城團委、下城青聯和相關部門共同設計了“免費創業壹攬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