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糞便的評估
1.正常糞便成人平均每天排便1 ~ 2次,平均量150 ~ 300 g,嬰兒每天可排便3 ~ 5次。
2.大便異常①形狀:排便次數增多的稀便或水樣便;見於消化不良或急性腸炎;便秘時,糞便堅硬,呈栗子狀;糞便呈扁平或帶狀,常見於直腸、肛門狹窄或部分性腸梗阻。②顏色:酸味大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暗紅色見於下消化道出血;鋇餐造影後粘土色提示膽道梗阻或鋇餐;阿米巴痢疾或腸套疊時出現果醬樣大便;大便後糞便表面或血滴上粘有鮮紅的血,見於直腸息肉、痔瘡或肛裂;白色的“大米泔水”樣本可以在霍亂和副霍亂弧菌中找到。3氣味:消化不良酸;直腸潰瘍、直腸癌腐爛;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樣大便聞起來有魚腥味。④混合物:糞便中混有大量粘液常見於腸炎,糞便中有膿液常見於直腸癌和痢疾。腸道寄生蟲感染患者的糞便中可發現蛔蟲、蟯蟲和絳蟲節段。
(2)影響排便的因素
①心理因素。②環境因素。③飲食因素。④年齡:嬰兒期,由於神經肌肉系統發育不全,排便無法控制;老年人腸道蠕動減弱,容易發生便秘。⑤生活習慣。⑥治療因素: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腹瀉;使用鎮靜劑、麻醉劑或止痛藥會導致便秘。⑦疾病因素。
(3)異常排便的護理
1.便秘①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心態和排便習慣,便秘的原因及消除其緊張焦慮的護理措施。
②提供排便環境:註意遮擋。③調整排便位置。④腹部按摩:將壹只手或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深按在左下腹部的S型的結腸上,由近端向遠端打圈按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⑤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養成並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合理安排膳食。⑥遵醫囑給予人工瀉藥。指導或協助病人使用簡單的排便方法。必要時給予灌腸和人工排便。
2.腹瀉①心理支持:主動關心和安慰患者,消除其焦慮情緒,保持床墊和衣物的清潔,並協助及時更換衣服和褲子、床單和被套。②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③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飲水,並酌情給予低脂、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腹瀉嚴重時可暫時禁食。④防止水電解質紊亂。⑤保護肛門周圍皮膚:排便後用軟紙輕輕擦拭,溫水洗凈,在肛門周圍塗抹藥膏,保護局部皮膚。⑥排便觀察:觀察記錄排便性質和次數,必要時留取標本送檢,疑似傳染病時按隔離原則護理。⑦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腹瀉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指導患者註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3.大便失禁①心理護理:給予心理安慰和支持,消除其自卑心理。②保持室內空氣清新。③護膚:勤換勤整理,愛護肛周皮膚,溫水清洗後註意防油,防止褥瘡。④觀察患者排便反應有助於患者重建排便功能。⑤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大便失禁的原因及護理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屬飲食衛生知識,指導患者做盆底肌收縮運動,並試排便,先慢慢收緊再慢慢放松,連續10次,每日5 ~ 10次,使肛門括約肌的控制能力逐漸恢復。
(4)灌腸
1.毫無保留的大量灌腸
目的:①刺激腸道蠕動,軟化糞便,消除脹氣,緩解腹脹。②清理腸道,為手術、檢查、分娩做準備。③稀釋和清除腸道內的有害物質,減少中毒。(4)給高熱患者降溫。
(2)灌腸溶液:常用0.1% ~ 0.2%肥皂水、生理鹽水或溫水;用量成人500 ~ 1000 ml,兒童200 ~ 500 ml,溶液溫度壹般為39 ~ 40℃。降溫時用28 ~ 32℃,中暑病人用4℃生理鹽水。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灌腸的目的,選擇灌腸溶液的種類、數量和溫度。
(3)操作方法:①保護患者隱私:關好門窗,並進行屏蔽;告訴病人排尿。②體位: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不能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臥位,將便盆置於臀部下方。③灌腸管懸掛高度:從液面到肛門40 ~ 60 cm。④插管深度為7 ~ 10 cm。⑤患者不適及處理:插管時遇到阻力時,稍停片刻,讓患者張口深呼吸,待阻力消失後繼續插入。如果患者感到腹脹或排便,可降低灌腸管的高度,以減慢溶液流速或暫停片刻,並告知患者張開嘴深呼吸,使腹肌放松。如果患者出現面色蒼白、脈搏加快、出冷汗、心慌氣短、腹痛劇烈等癥狀,應立即停止灌腸,並及時通知醫生進行治療。⑥滯留時間:排便前請保持5 ~ 10分鐘。⑦記錄:在體溫單大便壹欄記錄灌腸結果,1/E表示灌腸後有1次排便,0/E表示灌腸後無排便,1次自行排便,1次灌腸後排便。
(4)註意事項:①註意保暖,防止著涼,維護患者自尊心,盡量少暴露患者身體。(2)根據醫囑準備灌腸溶液,掌握溶液溫度、濃度、壓力和數量。肝昏迷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腸,以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鈉瀦留患者禁用生理鹽水灌腸;傷寒患者,灌腸量不要超過500ml,壓力要低(液面不要高於肛門內30cm)。(3)冷卻灌腸,排便前應保持液體30分鐘,排便後30分鐘再測體溫並記錄。④急腹癥、消化道出血、妊娠、嚴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用灌腸。
2.不保留少量灌腸
(1)目的:軟化糞便,緩解便秘,消除腸積氣,減輕腹脹,適用於腹部或盆腔手術後患者,危重患者,老年人,體弱者,兒童及孕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