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李鴻章“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典故的出處?

李鴻章“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典故的出處?

出自李鴻章所述。

典故來源:光緒六年,俄國皇太子送給李鴻章壹把金質手槍,李鴻章愛不釋手,經常帶與身邊。壹次外出狩獵之時,便不由自主想壹試身手。

突然望見了周圍的寂靜村莊,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槍。幕僚好奇,詢問原因。李鴻章回答: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鴻章教育幕僚,壹個人如果有了武器,便會生出傷害別人之心,正如壹個人擁有權力壹樣,不將權力運用到不能到達的地方,便決不會停止。

擴展資料:

人物介紹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壹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壹,建立了中國第壹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壹等肅毅伯。

壹生參與了壹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醜條約》等壹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壹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壹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後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壹等肅毅侯,謚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慈禧太後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壹分有壹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

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5千萬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

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壹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陜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後人因此對李鴻章高價贊譽,認為他“壹把骨頭壹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為清政府的茍延殘喘做出了極大貢獻”。

而實際上倘若李鴻章沒有過於抓北洋海軍權力與“保船避戰”政策,清政府對於北洋海軍的經費不至於減少如斯,甲午海戰的結局亦有可能改變,而不是窩囊的被全殲於渤海灣海港內。

百度百科—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