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侯文程著作的《青島地區明代雲南移民初考》記載,明代初期,青島地區來自雲南的移民數量較多。這些移民既不是雲南土著漢人,更不是少數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雲南的漢族軍士及其家屬。據《明史》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統兵13萬出征雲南。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全境,便命沐英率軍鎮守,設衛、所分置軍士,設軍屯實行屯墾,自此,許多從征軍士便在雲南安家落戶。據《登州府誌》附錄中之《烏撒考》中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朝廷曾將烏撒衛的大批漢族軍士和軍戶調往山東,他們從陸路到重慶,乘船渡三峽順流而下,直抵江蘇的揚州,然後轉大運河北至淮陰,棄舟陸行,取道贛榆、諸城、膠州而達即墨各地。”所謂雲南移民乘船來山東,即指此而言。據新編《即墨縣誌》記載,僅明代因建立衛、所和軍屯而遷入的軍戶達7萬余人。青島地區雲南移民的祖輩都是跟隨朱元璋起義的農民,他們的祖籍大多為安徽、江蘇等地。這些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與青島地區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青島地區的某些方言、民俗與江淮地區極為相似,如鹹菜在蘇北稱“鹽漬”,而青島地區的蘿蔔鹹菜因是掛起來晾曬,所以稱為“掛漬”(用方音讀為“瓜薺”)。再如膠南的民間秧歌花鼓,頗有安徽鳳陽花鼓的韻致。
上述兩篇文章所記載的史實基本壹致,都反映了“軍人戍邊,守備屯田的集體調動”這壹特點。那麽為什麽經反復查證地處今雲南鎮雄、貴州威寧壹帶的明朝始設的“烏撒衛”沒有“小雲南”的地域稱謂呢?筆者認為,過去查證“小雲南”時陷入了壹個誤區,就是把它當成地域名稱看待,所以百查不得其解。 實際上“小雲南”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壹個移民族群”整體的俚稱,是山東土著對千裏迢迢來自雲南移民集體的民間稱謂,就象東北人對山東移民叫“小山東”,中原人對四川過來的人叫“小四川”壹樣。這裏的“小”是俚稱,“雲南”則是地域名稱,並不專指雲南某地。
如果這種判斷成立,“小雲南”中的雲南就是指的早在元代就已設置的雲南路,明代就已建立行省的雲南省應是最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