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損傷綜合征,又稱梨狀肌或梨狀肌孔狹窄綜合征。是指由於梨狀肌損傷和痙攣性退變導致梨狀肌孔狹窄,使通過梨狀肌孔的坐骨神經和血管受到壓迫。主要臨床表現為髖關節疼痛。患者會深感疼痛,並向下肢放射,有時伴有小腿外側麻木和會陰不適。小便、咳嗽、打噴嚏都會導致疼痛加重,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或行走後疼痛劇烈。
梨狀肌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急性損傷可能是由於某種劇烈或不協調的運動,導致梨狀肌痙攣、出血和腫脹。如果梨狀肌發生急性損傷,未能及時恢復,或者因為某些動作,梨狀肌經常處於過度緊張和牽拉狀態,就會引起梨狀肌慢性勞損。無論是急性損傷還是慢性問題,都會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
梨狀肌與坐骨神經密切相關。梨狀肌附著於骶骨前部,肌纖維穿過坐骨孔,遠端附著於股骨大轉子。坐骨神經剛好穿過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
梨狀肌是外旋肌。正常情況下,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下緣,垂直向下,所以當下肢向任何方向運動時,坐骨神經都不會受到異常壓迫或刺激。
梨狀肌損傷後,局部充血、水腫或痙攣,反復損傷導致梨狀肌肥大,可直接壓迫鄰近坐骨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同時,梨狀肌損傷還會擠壓坐骨神經周圍的血管網,導致坐骨神經供血障礙和水腫,引起坐骨神經痛;另壹方面,梨狀肌與坐骨神經的解剖關系發生了變化,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的中部或上緣。梨狀肌和坐骨神經易受外傷和炎癥刺激,使坐骨神經及其周圍血管受壓,引起坐骨神經痛。
如何評價
觸診:患者臀部壓痛明顯,尤其是梨狀肌生長的地方。觸診時可發現梨狀肌彌漫、暗沈、肥厚,局部硬化,成為繩狀梨狀肌肌束。久病不愈的慢性患者也會出現梨狀肌萎縮無力。
直腿擡高:60°直腿擡高前疼痛為陽性。因為梨狀肌拉伸到緊張狀態,受傷的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刺激更嚴重,所以疼痛明顯,但超過60後,梨狀肌不再拉伸,疼痛減輕。
梨狀肌緊張試驗:患者仰臥,伸直患肢,做大腿內收、旋前的動作。如果發生坐骨神經痛,患肢會迅速外展、內旋。如果疼痛減輕,說明梨狀肌肌張力試驗陽性。這也是梨狀肌綜合征常見的檢查方法。
運動康復計劃
拉伸梨狀肌:患者仰臥,患腿臀部外展,梨狀肌從屈膝至臀部有拉伸感,無痛範圍維持30~60秒。
仰臥4字牽引連接:患者仰臥,用支撐腿屈髖屈膝,將患側踝關節置於支撐腿膝關節上方,然後用手繞過支撐腿的腘窩,用支撐腿將患側小腿緩慢牽拉至身體,直至臀部梨狀肌有拉伸感,無痛範圍維持30-60秒。
避免不良姿勢:腰椎前凸會給下背部和梨狀肌帶來額外的壓力。膝屈的姿勢,股骨內旋,會導致梨狀肌被牽拉,近附著點與遠附著點的距離變長,梨狀肌孔間隙變窄,導致梨狀肌綜合征。
如果梨狀肌無力或拉長,就需要進行鍛煉,使其恢復正常。可以對梨狀肌進行髖外展訓練,如側髖外展、蚌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