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艾葉”是什麽?它有哪些用途?

“艾葉”是什麽?它有哪些用途?

草藥名: 艾葉其他名稱:艾 冰臺 艾蒿 醫草 灸草 蘄艾 黃草 家艾 甜艾 草蓬 艾蓬 狼尾蒿子 香艾 野蓮頭 阿及艾 陳艾

英 文 名Argy Wormwood Leaf

拉 丁 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為菊科植物艾的幹燥葉。

艾(《詩經》),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郭璞註),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

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長圓形。

花期7~10月。

生長於路旁、草地、荒野等處。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

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

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

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