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消化性潰瘍患者如何進行食療?

消化性潰瘍患者如何進行食療?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是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有損害作用的侵襲因子與胃黏膜的自身防禦——修復因子之間失去平衡的結果,這些防禦機制包括黏液/碳酸氫鈉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細胞更新等。本病的臨床表現不壹,部分患者可無癥狀,或出血、穿孔等並發癥作為首發癥狀,慢性上腹部疼痛為其主要癥狀。胃潰瘍是“進食和進食後疼痛,饑餓即緩解”,十二指腸疼痛是“饑餓時疼痛,進食後疼痛緩解”。飲食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不十分明確。酒、濃茶、咖啡和某些飲料能刺激胃酸分泌,攝入後易產生消化不良癥狀,但尚無充分證據表明長期飲用會增加潰瘍發生的危險。

(1)飲食原則

①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每天5~7餐,每餐量不宜過多,減少對胃腸道的負擔。②避免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的食物。去除壹切對胃腸道黏膜有化學性刺激的食物,如香料、胡椒、辣椒、咖啡、可可等。禁忌易產酸的食物,如甘薯、馬鈴薯、過甜點心及糖醋食品等;禁忌易產氣的食物,如生蔥、生蒜、生蘿蔔、蒜苗、洋蔥等;禁忌生冷食物,如大量的冷飲、涼拌菜等;禁忌堅硬的食物如臘肉、火腿、香腸、蚌肉、幹果類等。去除粗燥的食物,不宜食用含粗膳食纖維多的食物,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等。③不需嚴格限制脂肪。因為脂肪可抑制胃酸分泌,適量脂肪對胃黏膜沒有刺激。④適量蛋白質。蛋白質對胃酸起緩沖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質在胃內的消化產物有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應供應適量蛋白質以維持機體需要。⑤多食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不是胃酸分泌的強刺激物,每天可供給300~500克;選用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面條、餛飩等;蔗糖不宜太多,以避免使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脹氣。⑥供給豐富的維生素。選用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食物,適當使用富含B族維生素的粗糧。⑦烹調方法以蒸、煮、燉、燴為主,不宜采用爆炒、幹炸、滑溜、煙熏等方法,進食時保持心情舒暢,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

(2)消化性潰瘍的分期治療

根據潰瘍輕重,通常飲食治療可分為I、Ⅱ、Ⅲ、Ⅳ四個階段進行調配。

潰瘍病I期飲食治療:即流質飲食。適用於潰瘍病急性發作或出血剛停止後的病人。食物宜選用易消化且無刺激性的食物,甜鹹相間,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每天6~7餐。可以給予米湯、蒸蛋羮、稀藕粉、豆腐腦等,限用肉湯、魚湯、雞湯、濃茶、咖啡和酒以及富含酒精的飲料等。

潰瘍病Ⅱ期飲食治療:即少渣半流質食物。適用於無消化道出血、疼痛減輕、自覺癥狀緩解、食欲尚可者,宜選用極細軟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粥、肉泥、碎爛面條等,每天6餐,每餐主食50克,加餐可用牛奶、蛋花湯。禁食碎菜及含渣較多的食物。

潰瘍病Ⅲ期飲食治療:即半流質飲食。適用於病情穩定、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者。每天6餐,每餐主食不超過100克,可食粥、面條、面片、小餛飩、小籠包、清蒸魚、紅燒魚等。避免過飽,防止腹脹,禁食含纖維較多的蔬菜,避免過鹹等。

潰瘍病Ⅳ期飲食治療:即胃病五次飯。適用於病情穩定、潰瘍基本愈合並逐漸康復的患者。飲食細軟易消化,清淡少油膩,刺激性小,營養全面。主食不限量,除三餐外,另增加兩餐點心。除潰瘍前三期可用食物外,還可使用壹些含膳食纖維少的瓜果,如嫩黃瓜、嫩茄子(去皮)、嫩白菜葉、番茄(去皮籽)、冬瓜、馬鈴薯、胡蘿蔔等,要切細煮爛或做成泥狀。禁用含纖維多的蔬菜以及富含揮發油的蔬菜如蔥頭、生蒜、生蔥及小茴香等。熟透的水果如蘋果、桃、梨等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與果膠,煮熟後更易消化,可以減少對胃的機械性刺激。每天進食五次。

(3)並發癥的飲食治療

消化性潰瘍並發癥主要有大出血、幽門梗阻和穿孔。

出血:除嘔血外,壹般不禁食,若病人不伴惡心、嘔吐和休克,均可給予冷米湯、冷牛奶等流質食物,以中和胃酸,抑制胃機械性收縮,對止血有利。每日進餐6~7次,每次100~150毫升,出血停止後可改用潰瘍病I期飲食。

幽門梗阻:當食物通過幽門部受阻時,可發生惡心、嘔吐、疼痛等癥狀,初期瀦留量少於250毫升時,只可進食清流質,如少量米湯、藕粉等,每次限30~60毫升,逐漸增加到150毫升。凡有渣及牛奶等產氣的流質均不可進食,完全梗阻者應禁食。

急性穿孔是胃潰瘍的嚴重並發癥,應禁食,采用腸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