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胗
簡介:鴨肫即鴨胃,形狀扁圓,肉質致密,堅韌耐嚼,口感綿長,無油膩感。它們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和珍品。
功效:鴨肫的主要營養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鈣、鎂、鐵、鉀、磷、鈉、硒等礦物質。鴨胗富含鐵元素,而雌性鴨胗
適合人群:壹般人都能吃。貧血患者特別適合食用。上腹部飽脹、消化不良者,可多吃鴨肫。
尤其是胃病患者,吃鴨肫有助於促進消化,增強脾胃功能。
不吃的人:孕婦不吃
秋天吃鴨肫的好處:
專家建議,秋季吃鴨肫可以養胃健脾。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和強大的工作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胃病患者的大軍。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胃只是有壹點小問題,就算是健康的,根本不去關註。其實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對待疾病的不正確態度都會加重胃病的惡化。
胃痛是胃病的常見臨床癥狀,中醫常以此命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神經官能癥等。,均可引起上腹痛、腹脹、悶悶,甚至脹氣、泛酸、燒心,多與情緒煩躁、焦慮、抑郁有關。中醫稱之為肝胃不和或肝氣犯胃。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情傷對胃病的負面影響,這方面的論述也很多。《黃帝內經·蘇文》記載“木郁是人胃痛的原因”,文中的“木郁”是肝郁,說明消化不良、胃部不適是情誌郁結所致。元代醫家朱丹溪發展和完善了肝主疏泄的理論,指出情誌心理因素是胃病發生的主要誘因。他總結了“肝氣郁結”、“肝氣亢盛”、“肝氣犯胃”等壹系列古代心身醫學治療胃痛的辯證思想,指出了“柔肝護胃”的治療方法。
至於胃脘痛,則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在這方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波動劇烈、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都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胃部不適。但胃痛患者往往具有典型的人格缺陷,容易焦慮、緊張、怒而不發、抑郁而不伸,往往加重胃病。
在中醫中,胃痛的發作往往被解釋為煩惱、憤怒和沮喪,從而進壹步影響胃的調節和降功能。我還記得學生時代的壹件往事,主治已故的著名中醫周誌成。在講胃病從肝論治的時候,老師曾經舉過壹個形象的說法,“妳本來就餓,妳媽媽又批評妳做錯了,妳心裏自然就不高興了,就覺得腹脹滿滿的,不想吃飯了。”這就是肝氣犯胃的發生發展。“六腑降通”,肝氣顛倒,阻滯胃降。所以胃氣停滯,輕者胃脹,重者胃痛;胃氣上行,就會出現噯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癥狀;氣滯導致燒心泛酸。長期氣滯血瘀損傷絡脈,甚至出現胃出血。
從食療方面來說,秋季可以嘗試“谷芽麥芽鴨肫”的藥膳,調理消化,養胃護胃。方法如下:先將雞內金(意為準鴨的胃)內壁洗凈,不要剝去雞內金的衣服(因為衣服有增強消化的作用),再取麥芽50g、谷芽50g,放入瓦堡中,加4碗水,與雞內金煨成碗狀,溫熱後服用。本品對治療食積、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療效,尤其對老年人和兒童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療效。因為麥芽中含有澱粉酶、磷脂、維生素B等。具有促進消化、調和中氣和下氣的功效。鴨肫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但需要指出的是,孕婦不宜服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