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誰發明的?
豆腐是壹種非常便宜的家庭食品,但豆腐的誕生為人類的飲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豆是壹種高產作物,營養豐富。古稱糯米,是中國最原始的物種。漢初是沒有辦法吃豆子的,豆子要煮。直到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也寫道,“煮豆焚豆,豆哭於釜。”黃豆煮了不好吃,還會脹氣。直到豆腐出現。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含有糖、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以及核黃素、煙酸、維生素E等。不僅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還有助於神經、血管、大腦的發育和生長。100g豆腐的鈣含量為140-160mg。豆腐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之壹。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和豐富的動物性食物所缺乏的大豆異黃酮,因此被譽為“植物肉”。古代東亞水手會攜帶並制作富含維生素的豆制品,以應對長期的海上航行。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兩大塊豆腐可以滿足壹個人壹天的鈣需要量。
豆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易於烹飪和消化。在中國廚師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無數精美的菜肴。
普通農民煮磨豆漿是可能的,但是豆漿變成豆腐是壹個化學變化過程。在中國古代,掌握壹些化學做法的人,先是術士,後是道士。他們的研究方向是長生不老或長生不老,使用的方法是煉丹術。現代人都知道長生不老藥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歷代古人壹直相信,通過虔誠和咒語,選擇不同的材料,調整比例,改進煉制方法,就可以煉制出長生不老藥!在反復的改良、調整、配料中,恰巧含有氯化鎂或硫酸鈣的物質被混入熟豆漿中,於是豆腐誕生了。據說,碰巧做豆腐的人不是道士,而是壹個信奉道教的皇子——漢代淮南王劉安。
相傳漢武帝前16年(公元前164),劉徹的叔父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意外發明了豆腐。但是,劉安發明豆腐是壹個意外。有人跟武帝說,劉安這麽聰明,是皇帝的福氣。應該盡快清除,劉安被迫自殺。
公元757年,唐朝僧人鑒真遊歷日本,將制作豆腐的技術帶到了日本。豆腐在宋代傳入朝鮮,直到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豆腐翻譯成英文是因為找不到對應的詞,所以以音譯的方式進入英文系統,稱為“豆腐”。
如今,豆腐已經成為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主要輔食之壹。
毫無疑問,中國人在飲食上花費了最多的智慧、精力和時間。當豆腐遇上大廚中國,千百年來豆腐本身的外觀也是千變萬化:從含水量來說,有豆腐腦、豆腐腦、嫩豆腐、板豆腐、豆腐幹;從形狀上看,有豆腐塊、豆腐皮(千張)、豆腐絲、豆腐泡;進壹步加工的有豆腐乳、臭豆腐、黴豆腐、毛豆腐;豆腐經過熏制可以變成熏豆腐,冷凍後叫凍豆腐,油炸後叫豆腐泡,發酵後叫各種神奇的腐乳、毛豆腐。豆腐的蛋白質分子和牛奶中的蛋白質分子壹樣,通過發酵降解為遊離氨基酸分子,所以人們可以享受美味。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到處都有非常好吃的豆腐。
在北京郊區的柳溝,這裏家家戶戶都經營著農家樂,都是以豆腐宴為主,北方來的豆腐做的花樣壹個接壹個。
在廣東的高檔餐廳裏,有壹道名菜——白水洋豆腐,產自臺州白水洋鎮,味道壹流。
最嫩的豆腐,北方叫豆腐腦,天津河北叫“老豆腐”,江南叫豆腐花;四川人直接叫豆花。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全國各地早期檔口的重要角色。沒有壹碗豆花怎麽在成都重慶生活?
將豆腐曬幹,制成豆腐幹。沒有豆腐幹,揚州廚師的菜刀就沒有舞臺。揚州大廚刀法全部來源於豆腐幹片,切成絲,成為淮揚菜中代表性的煮幹絲和燙幹絲。
黃山的毛豆腐,在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生出棉花壹樣的白毛。最好的吃法是放點辣椒在油裏炸。每壹口都像吞了壹顆炸彈。
來自雲南紅河的建水豆腐被烤得外焦裏嫩,妳可以體驗到爆漿的樂趣。
腐乳的另壹個主要項目是腐乳。從南到北有各種白色腐乳、黃色腐乳、紅色腐乳加紅曲,口味各異。王致和在北方掌權,但南方有自己的口味。桂林四塘腐乳,雲南牟定腐乳,下壹餐壹流。
南方版油炸臭豆腐,其中最著名的是長沙版,現在在各大城市的旅遊景點都很受歡迎。
孫中山先生曾說:“做豆腐的,都是真植物裏的肉。這東西有肉的力量,卻沒有肉的毒。”讓我們按照孫先生的指示,多吃豆腐吧!
?惠靈頓雅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