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中毒引起的昏迷患者中存在壹種“假性昏迷”。假性瘤的原因推測為:運動神經肌肉接頭受阻,導致四肢癱瘓,腱反射消失,眶反射消失,外周呼吸肌麻痹;腦幹部分被抑制,但大腦皮層未被完全抑制,導致四肢癱瘓,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麻痹。確切的機制仍需進壹步探索。
由於河流毒素獨特的作用機制,人們對其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通過對毒素分子母核的研究,有可能合成壹系列藥物來控制神經肌肉細胞膜的機制。臨床上,河毒素註射液可替代嗎啡、杜冷丁、阿托品、仙茅素等治療神經痛,鎮痛時間可達12-20h。河毒毒性大,用途有限,但可用於以下方面:(1)鎮痛。含有TTX的註射劑已被用於治療神經痛、癌痛、關節痛、肌肉痛、麻風痛以及外傷、挫傷和燒傷引起的疼痛。(2)局部麻醉。因為河毒的麻醉效果比壹般的局麻藥強幾萬倍,所以在國外河毒已經作為麻醉劑的專利出售。(3)鎮靜劑,可作為止癢的鎮靜劑,對皮膚瘙癢、疥瘡、皮炎等有止癢作用。,然後促進其恢復。也可用作呼吸鎮靜劑,治療哮喘和百日咳。(4)解痙劑,作為解痙藥,用於松弛肌肉痙攣、胃痙攣等痙攣,尤其適用於破傷風痙攣。(5)降血壓,河毒素具有獨特的降血壓作用,臨床上可考慮用於搶救高血壓患者。(6)抗心律失常,河毒素具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若與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合用,可顯著增強對心律失常的療效。(7)其他,作為排尿的鎮靜劑,用於治療遺尿癥,對男性陽痿、女性性欲缺乏也有壹定療效。
神經生物學家證實,少量毒液有治療作用。河豚毒素也可作為局部麻醉劑,其局部麻醉作用強於全身麻醉劑。國外已將河豚毒素作為局部麻醉劑的專利,通過與普通麻醉劑結合的方式進行銷售。河豚毒素對緩解癌癥疼痛也很有效。研究人員發現,對癌癥患者進行24小時連續杜冷丁治療效果甚微,而連續三天每天註射兩次河豚毒素則緩解了疼痛。河豚毒素不僅能有效緩解癌癥晚期帶來的劇烈疼痛,還能治療頑固性哮喘。我國研究人員發現,河豚毒素也是壹種很好的戒毒藥物。研究人員對吸毒者進行實驗,註射極少量的河豚毒素30分鐘後,各種“解毒綜合癥”消失。連續註射5 d後,可完全治愈毒癮,且無副作用。65438-0998加拿大韋克斯國際科技公司利用替曲丁成功研發出壹種新藥,命名為替曲丁。用河豚毒素戒毒,可謂是“以毒攻毒”的壹大創舉。
限制河毒素成為藥物的最大問題是有效劑量非常接近毒性劑量,臨床應用要以減毒為主。因此,如果通過化學合成和修飾技術對TTX進行修飾,可以特異性地增強鎮痛作用,降低毒性,從而促進河毒素的商品化。
毒素和實驗室老鼠的關系圖譜。
河豚毒素是壹種特定的鈉離子通道阻滯劑。當其位於膜外並與鈉離子通道的受體位點I結合時,可阻止鈉離子進入細胞,從而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影響細胞膜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阻斷動作電位,抑制相關生理活動。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對Na+通道的作用可能是其鎮痛機制。
嗎啡是壹種中樞性鎮痛藥,對各種疼痛有很強的抑制作用,但由於易產生耐受性和成癮性,不能廣泛持續使用,而河豚毒素可解除多種鈍痛和急性疼痛,無依賴性,可減輕癌癥晚期患者的疼痛。單獨使用河豚毒素也有壹定的鎮痛作用,能抑制甲醛引起的炎性疼痛和水腫。河豚毒素和茚蟲威的組合具有協同的鎮痛和抗炎作用。在早期,河豚毒素與茚蟲威聯合用藥的鎮痛強度與嗎啡相似,後期極其顯著,鎮痛強度遠遠超過嗎啡。小劑量河豚毒素與阿司匹林合用可明顯提高鎮痛效果。河豚毒素還具有很強的局部麻醉作用,藥效比常用的局麻藥強1000多倍,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河豚毒素具有鎮痛作用。用醋酸刺激引起小鼠腹腔炎癥,產生疼痛,表現為扭動反應。小鼠註射少量河豚毒素或少量河豚毒素聯合小劑量戊巴比妥鈉後,小鼠扭體次數減少。河豚毒素對器官缺血性損傷有保護作用,能明顯減少腦梗死體積和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河豚毒素對常規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拮抗作用,特別是對心室顫動。但以上實驗都是在小鼠或兔子身上做的,並未應用於臨床醫學。動物實驗表明,河豚毒素對嗎啡戒斷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作為阿片類藥物的解毒藥物。加拿大科學家將其應用於臨床,效果顯著。此外,河豚毒素在治療癌癥、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臨床上如果河豚毒素劑量過大,會導致遠端神經的損傷,可累及神經根、自主神經和中樞神經。因此,為了避免河豚毒素在臨床應用中的全身毒性反應,人們開發了河豚毒素微膠囊,以分散的方式植入坐骨神經的細胞膜下,既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又能降低對神經系統的毒性。河豚毒素微膠囊的研制成功可使河豚毒素廣泛應用於臨床。河豚毒素與神經變性有關。用河豚毒素處理神經膠質細胞導致692細胞基因表達異常。因此,河豚毒素作為壹種神經毒素,為研究基因的表達和神經衰退的機制提供了新的途徑。此外,河豚毒素還可以治療睡眠相關疾病。將河豚毒素微量註射到網狀腦橋嘴側核和藍斑核抑制其活動,導致快速眼動睡眠時間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減少,證明河豚毒素可以降低腦橋區的活動,影響機體的睡眠-覺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