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管寧簡介

管寧簡介

管寧  中文名稱: 管寧 又  名: 字幼安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民  族: 漢族 生 卒 年: 公元前158—241 相關人物: 華歆 管仲

 生平簡介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生於延熙元年(公元158年),卒於正始二年(公元241年)。

 遠祖是春秋時代的賢相管仲。他身高八尺,和諸葛亮壹般高,也是長了壹副好須眉,相貌不錯。管寧家裏很窮,而且他十六歲時就死了父親,親戚朋友可憐同情他,贈送了許多財物讓他葬父,可是管寧壹文不取,只憑借自己的真實財力安葬了父親。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後來很著名的學友,壹個叫華歆,壹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壹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壹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後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於《世說新語》記載。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壹邊讀書,壹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壹,並不是壹味的書呆子。有壹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裏頭竟有壹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壹撥就扔到壹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壹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壹截。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壹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壹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妳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漢末天下大亂之後,人的生命財產都不能保障,中原壹帶就沒法再待下去了。管寧、邴原還有王烈幾個人相約,去比較安全的遼東去避難。當時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很有統治能力,而且遼東地理位置偏僻,戰亂沒有波及,是當時壹個理想的避難地。管寧幾個人在中原的名氣很大,公孫度是知道的,所以對他們的到來非常歡迎,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見了公孫度,管寧只談了談經典學術,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閉口不談。拜見過公孫度以後,管寧沒有再住驛館,而是找了壹處荒山野谷,自己搭個簡易房子、挖個土窯居住。公孫度死後,他兒子公孫康掌了權,野心比他父親還要大,成天想著海外稱王的美事。他想給管寧封個官,讓管寧輔佐他,可是懾於管寧的賢名,硬是開不了口。曹操做司空後,下令征辟管寧入朝,公孫康把詔命壓下不宣布,管寧當然也不會知道了。中原局勢穩定以後,許多流民都返鄉了。但管寧依然不動,安居遼東。我想,這其實表明了管寧的政治態度,他不承認曹魏皇朝的合法性,所以不願意回鄉。可是,遼東的局勢也有了變化,公孫康死後,他弟弟公孫恭繼位,這個人身體有病,生性懦弱,沒有統治能力,而公孫康的私生兒子公孫淵偏偏是個雄才,不安於下位。管寧看到遼東快要亂了,這才帶著家屬乘船回中原。公孫康親自送他,贈送了許多禮物,管寧先收了,出發時,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的贈物,全部留下來,壹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來,他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隊在海上航行時,曾經遇到風暴,大部分船都沈沒了,管寧坐的這只船也很危險,但是管寧從容不迫,好像沒發生事情壹樣。這時,奇跡發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現了壹點亮光,給船只指引方向,到達了壹處荒島,這才轉危為安。當時人們發現,島上沒有居民,也沒有點火的痕跡,這光是從哪裏來的呢?人們把它解釋為奇跡,並說這是管寧的“積善之應”。管寧的回鄉,名義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詔書,實際上是躲避即將到來了遼東之難。但回到故鄉以後,魏文帝就下詔封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決推辭,說自己老了,實在沒什麽才能,要求皇帝放過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過他,魏文帝死後,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華歆王朗陳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復地推薦管寧,華歆還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讓於管寧。管寧呢,則是壹律推辭,到死也沒有答應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