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味精裏面有什麽化學成份?

味精裏面有什麽化學成份?

味精

又名味素,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是食品增鮮劑,最初是從海藻中提取制備,現均為工業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常規食用量對人體無害。

中毒表現:部分西方人在進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時內,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癥狀。此現象多出現在中餐用餐後,因此有些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但此現象和進食味精的關系至今未能證實。

緊急處理:誤服過量味精後勿須特殊處理。出現“中國餐館綜合征”者也可口服維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預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過大,壹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

雞精與味精的區別

在眾多的調味品中,雞精作為壹種復合型、營養型的基礎調味品脫穎而出。雞精是壹種以新鮮雞肉、雞骨、鮮雞蛋為基料,通過蒸煮、減壓、提汁後,配以鹽、糖、味精(谷氨酸鈉)、雞肉粉、香辛料、肌苦酸、鳥苷酸、雞味香料等物質復合而成的,具有鮮味、雞肉味的復合增鮮、增香調味料。

有人認為雞精是味精的升級換代產品,其實這樣理解不確切。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鮮味比較單純,而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

因此,在烹任使用中,消費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味覺偏好進行選擇,比如在烹制肉食品時,有人喜歡比較單純的口味,就可以加入味精;如果喜歡多種味道調和的口味,則可以加入雞精。但雞精中含鹽,調味時應註意少加鹽。

另外,味精易溶於水,所以在烹飪,壹般在起鍋之前加入味精效果好,菜肴的味道會更加鮮美。因為味精若在水溶液中長時間加熱,會少部分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雖無害,但沒有鮮味。而雞精的用量用法似乎寬松得多。

味精與雞精

所有的調味品裏面,“誹聞”最多的莫過味精。有人視若天賜,無它不餐;有人拒之千裏,決不沾唇。味精最早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味之素”早些時候在中國的廣告語非常誇張,叫做“清水變雞湯”。對於收入拮據的人家來說,是壹種不小的吸引。

後來,味精成了中國人居家過日子必備的東西,做什麽都放,鮮。

從80年代開始,不利於味精的傳聞多了起來,而且,很多外國人真的就不吃味精。

90年代初,有消息傳來,人家早早地改用雞精了。到目前,美國、日本、瑞士、韓國和香港,雞精和味精的消費比例為85%比15%,食用雞精者占絕大多數。

味精是菜肴增鮮劑的第壹代。在我國已有近80年歷史。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主要的生產工藝是通過大米、玉米等糧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進行提取。

80年代初期,人們將味精與核酸按某壹恰當比例混合後,便奇跡般地發現了第二代增鮮產品,分別取名為“鮮味王”、“加鮮味精”、“特鮮味精”等。第二代產品在鮮度上比傳統高出許多,不同鮮度等級的產品,滿足了人們對鮮度的不同追求。

為了既增鮮又增味,於是產生了第三代增鮮品。這種產品最早於1970年在日本成功開發,名為鯉魚精。此後,在美國、瑞士、韓國、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先後按當地的口味特點,開發出了各具特色卻相類似的鮮味品,如雞精、牛肉精、豬肉精等。特別是雞精,以其特有的風味和純正的鮮味,又富有營養,被稱為第三代味精。

雞精是種復合鮮味劑。它除了含有雞肉粉、雞蛋粉,又添加了解蛋白、呈味核酸,還有壹定比例的精鹽和雞油等。所以,除卻味道更鮮之外,它也更富有營養。但雞精在我國的普及量還很小,遠遠追趕不上傳統的味精。這需要壹個認知和習慣的過程。反正,味精和雞精,市場都有賣,價格也差不多,願意吃什麽就買什麽,或者都買壹些,做壹個比較,然後,再為以後的生活做壹個打算與安排。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