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的起源來自於對天象的崇拜,是從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的,是古代拜月習俗的遺留。在過去的二十四節氣中,秋分時節是壹個古老的“祭月節”,而中秋節則來源於傳統的“秋分祭月節”。祭月是中國非常古老的習俗,是中國古代壹些地方的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中秋節起源於古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初,盛行於宋以後。
宋代詩人林光超寫道:“月色是壹年中最亮的夜晚,千裏來的人都在享受這段時光。”農業月的8月15日已經成為中國特有的“中秋節”和“團圓節”。中國人在月亮下的活動,如祭月、拜月、賞月、玩月、月上漫步、月上跳躍,充分體現了人們對月亮的崇拜。
中秋節的傳說
傳說嫦娥原本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射了九個太陽後,西王母給了她長生不老藥,後羿不肯吃,就交給嫦娥保管。後羿的弟子垂涎長生不老藥,逼嫦娥交出。嫦娥絕望地吞下它,飛向天空。那是八月十五日,月亮又大又亮。因為放棄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長期居住在廣寒宮。回國後,後羿傷心欲絕,於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設宴,與嫦娥相會。
中秋節的習俗
1,拜月,賞月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人們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放在大香案上,當月亮掛在空中時,就開始祭拜。人們在自己的亭子或門口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庭聚餐,與子女團聚,並與他們交談。
2.吃月餅
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圓,“人和月* * *圓”。正是這種對團圓的渴望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人們互相贈送月餅,把“團圓”的意思作為吉祥和團圓的象征。每到中秋,明月當空,壹家人團聚,賞餅賞月,享受天倫之樂。這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據說唐代就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但月餅作為壹種食品名稱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是在宋代。
3.享受燈光
南方人在中秋節壹定會玩燈籠。燈籠包括各種顏色的燈,如刨花,稻草,魚鱗,谷殼,瓜子和花木。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綁上各種燈籠供JL兒童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柏樹燈籠、南瓜燈和桔子燈籠。所謂袖燈,就是把袖子挖空,畫出圖案,套上繩子,在裏面點上蠟燭。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取出果肉做成的。這些燈因其簡單的外觀和簡單的制造而非常受歡迎。廣州、香港的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高高掛起,閃耀著五顏六色的燈光,為中秋節增添了美麗。
喝桂花酒
中秋之夜,月中仰望桂花,聞壹聞陣陣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之壹。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是相當久遠的。
吃藕盒
中秋節吃藕也是團圓的標誌,尤其是吃“藕盒”。江浙人大多將蓮藕切片,每兩片的下端連在壹起,中間夾上肉和蛤蜊做成的餡,面條炸至金黃。這也叫蓮藕餅,和月餅的功效壹樣。目前市場上的蓮藕主要有兩個品種,七孔蓮藕和九孔蓮藕。七孔蓮藕在江浙壹帶廣泛栽培。該品種質地優良,肉嫩、脆、甜、白。
中秋節象征著團圓。人們用滿月把人們維系在壹起。蘇軾的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難全述”可謂世間佳作,而下壹句“祝人長壽,千裏之外”也是人的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