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山區客家人居住的村落裏,人們可以看到許多風格獨特、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築,如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客家圍龍屋最為著名,被中外建築學者稱為最具中國民居特色的建築之壹。龍屋最早建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築技術中最先進的擡梁穿鬥技術,在丘陵地帶或山坡上建造龍屋。
主體結構為“壹進三廳兩廂壹圍”。普通圍擋房占8畝,10畝,大的占30多畝。龍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壘。臥室、廚房、廳堂、水井、豬圈、雞舍、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壹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不同於許多圓形的龍屋,河源周圍的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豪宅式”和“角樓式”。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文化內涵更深。在郊區東源縣仙塘尾鎮周圍,有30多處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現在這座被改造成客家民俗博物館供遊客參觀的民居建築,是河源龍屋的典型代表。據記載,建於乾隆17年(1749年),後樓由主人改擴建,有***66間,24廳,12天井,所以這個民居的年代有250年了。
唐賢是壹座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布局精巧的龍圍。這裏不僅有臥室、澡堂、書房、廚房,還有壹個四層的亭子。來到亭子,如果妳留心的話,可以註意到每層的四面墻上都有小小的方形窗戶。可能有人會疑惑,這麽小的窗戶點上燈是不是太小氣了?這裏要告訴妳的是,這裏主要是防禦外敵入侵的了望洞和射擊洞,方便使用土槍、土炮、弓箭等武器抗擊入侵的敵人。
圍龍場的設計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密切相關:客家人南遷偏遠山區,受到當地人的排擠和欺淩。為了與外界保持壹致,他們不得不群居,建造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堡式房屋。這個住宅最讓人不解的是,有這麽多的院落和廳堂。雖然這是壹個很深的房子,但光線穿過幾個天井,每個角落都明亮得多。大殿分為上、中、下三層。
據說上堂是百年老人起死回生時的停車處;中央大廳是祭祖和議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三廳由兩個屏風隔開。壹般舉行婚禮時打開下廳的屏風,百歲老人去世時打開兩個廳的屏風。朋友,妳知道嗎?去年,中央電視臺為迎接香港回歸而播出的電視劇《香港的故事》前10集的許多場景都是在這座客家“大觀園”拍攝的。
無論是圓形還是方形,龍圍在建築上有著相同的特點: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位置有序,布局規整。大廳和天井周圍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居住單元,適合幾十人、幾百人甚至幾百人住壹個房間。真的很神奇。現在的客家民居大多經過改造,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獨門獨院形式,龍圍屋也不再修建,所以剩下的龍圍屋顯得尤為珍貴。圍龍屋的設計和建築既有中原的古樸底蘊又有南方山區的特色,集科學性、實用性和觀賞性於壹體,展現了客家先民的卓越才華和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欄桿式”、雲南的“壹封”壹起,被中外建築界譽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
現在,龍屋已經走出封閉的大山,走向廣闊的天地。它已成為歷史遺跡和奇特景觀。龍屋精巧的結構、精彩的布局、豐富的內涵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習慣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僅是壹種美妙的享受,更是壹種知識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