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2019版基本診療指南是這麽說的。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2019版基本診療指南是這麽說的。

骨質疏松癥是最常見的骨病。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和治療指南(實用版?2019)主要針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識別高危人群、準確診斷、強調鑒別診斷、合理用藥、規範療程、療效評價和預防、分級診療和轉診。關於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治療目標

改善骨骼的生長發育,促進成年期理想峰值骨量;維持骨量和質量,增加骨密度,防止隨年齡增長的骨質流失;避免跌倒和骨折。不管是什麽類型的骨質疏松癥,治療和預防的原則都是壹樣的。

二、基本措施

1.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加強營養、均衡飲食;經常鍛煉,防止摔倒;充足的陽光;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盡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2.骨骼健康的基本補充:補充鈣和維生素D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基本措施。

(1)鈣劑:任何類型的骨質疏松癥都應補充適當的鈣劑,使元素鈣的總攝入量達到800 ~ 1 200 mg/d,充足的鈣攝入量有利於獲得理想的骨峰值,減緩骨丟失,提高骨礦化,維持骨健康。高鈣血癥和高鈣尿癥應避免補鈣。常用碳酸鈣D3片,每片含碳酸鈣1.5 g(相當於鈣600 mg)/維生素D3125 U,口服,每次1片,1~2次/d..

(2)維生素D:成人維生素D的推薦攝入量為400 IU(10μg)/D;65歲及以上老年人推薦攝入量為600 IU(15μg)/d;維生素D用於防治骨質疏松癥時,劑量可為800 ~ 1 200 IU/d..如口服維生素D滴劑(膠囊型),每次1粒,1~2次/d,應註意個體差異和安全性,定期監測血鈣和尿鈣濃度,預防高鈣血癥和高磷血癥。

三種抗骨質疏松藥物

抗骨質疏松藥物按其作用機制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和其他機制藥物。

1.適應癥:

(1)DXA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

(2)曾有椎體或髖部脆性骨折者。

(3)骨量低但骨折風險高或部分部位(肱骨上段、前臂遠端或骨盆)脆性骨折的患者。

2.骨吸收抑制劑:常用的有二膦酸鹽、降鈣素和雌激素。

(1)二膦酸鹽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抗骨質疏松藥物。雙膦酸鹽能特異性結合骨改建的活性骨表面,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從而抑制骨吸收。雙膦酸鹽類藥物主要有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和利塞膦酸鈉。阿侖膦酸鈉片,每次70 mg,每周1次;或者每次10 mg,壹天1次。空腹服用,服藥後保持坐姿或站姿30分鐘,忌食。靜脈用藥如唑來膦酸靜脈註射液,5 mg靜脈滴註,每年至少15 min,1次,用藥前應將藥物充分水合。

雙膦酸鹽類藥物總體安全性較好,但應註意可能出現壹些不良反應,如:①胃腸道反應。②壹過性“流感樣”癥狀:首次口服或靜脈輸註含氮雙膦酸鹽後,可出現壹過性“流感樣”不良反應。如果3天內不能緩解,可使用NSAIDs或其他解熱鎮痛藥物進行對癥治療。③腎毒性:肌酐清除率

(2)降鈣素:降鈣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的數量,減少骨丟失,增加骨量。降鈣素類藥物的另壹個突出特點是能明顯緩解骨痛,對骨質疏松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降鈣素制劑有兩種:鰻魚降鈣素類似物和鮭魚降鈣素。如臨床常用的鮭魚降鈣素註射液,每日50 IU或隔日100 IU,皮下或肌肉註射。總體安全性較好,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面部潮紅、惡心等不良反應,偶有過敏現象。壹般來說,這種產品在治療前不需要進行皮試,但懷疑對降鈣素過敏或有多次過敏史以及對任何藥物過於敏感的患者應考慮在治療前做皮試。

(3)性激素替代療法:包括雌激素替代療法和雌孕激素替代療法,可以減少骨丟失,降低骨質疏松性椎體、非椎體和髖部骨折的風險,是防治絕經後骨質疏松癥的有效措施。

建議激素替代治療應遵循以下原則:明確治療的利弊;應用最低有效劑量;治療計劃的個體化;堅持定期(每年)隨訪和安全性檢測(尤其是乳腺和子宮),每年評估利弊。

3.骨形成促進劑:Teripartite是壹種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間歇性低劑量使用可以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的風險。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四肢疼痛、頭痛和頭暈。停藥後應依次使用抗骨吸收藥物,維持或增加骨密度,持續降低骨折風險。

4.其他機制藥物: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維生素K2、鍶鹽等。最常用的是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比較適合老年人,腎功能不全和1α?羥化酶缺乏或減少的患者可以改善骨密度,減少跌倒,降低骨折風險。目前有1α?羥基維生素D3(α?鈣調醇)和1,25?兩種二羥基維生素D3(骨化三醇),α?鈣調酚適用於肝功能正常的患者。α?鈣調酚膠囊,每次0.25~1.00 μg,每日1次。骨化三醇膠囊,每次0.25 μg,1次/d或0.50 μg,1次/d。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使用上述劑量的活性維生素d壹般是安全的,宜同時補充大劑量的鈣,並建議定期檢測患者的血鈣和尿鈣水平。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可與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合用。

1.療程建議:抗骨質疏松藥物的療程應個體化,所有療程至少持續1年,壹般為3~5年。建議雙膦酸鹽治療3~5年後考慮藥物休假日。目前建議口服雙膦酸鹽治療5年,靜脈註射雙膦酸鹽治療3年。應該評估骨折的風險。如果是低風險,應在藥物假期期間停用雙膦酸鹽。如果骨折風險仍然很高,可以繼續使用雙膦酸鹽,或者改用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三方治療不應超過2年。降鈣素的連續使用時間壹般不超過3個月。

2.關於骨折後抗骨質疏松藥物的應用:骨質疏松性骨折後,應註意積極給予抗骨質疏松藥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劑或骨形成促進劑。

3.抗骨質疏松藥物的聯合與序貫治療:(1)並發聯合方案:鈣和維生素D作為基礎治療藥物,可與骨吸收抑制劑或骨形成促進劑聯合使用。不建議聯合使用作用機制相同的藥物。(2)序貫聯合方案:當部分骨吸收抑制劑失效、療程過長或出現不良反應、骨形成促進劑達到療程時,此類藥物應停藥後序貫治療。

動詞 (verb的縮寫)康復治療

1.運動療法:運動療法簡單實用,不僅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平衡、協調和行走能力,還可以提高骨密度,維持骨結構,降低跌倒和脆性骨折的風險。運動療法應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原則。

骨質疏松癥有效的運動方法有:(1)有氧運動,如慢跑、遊泳等。(2)肌力訓練,輕負重的漸進性抗阻運動(適合無骨折的骨質疏松患者),如負重運動。(3)體操、跳繩等沖擊性運動。(4)平衡和柔韌性訓練,如太極拳和舞蹈。(5)振動鍛煉,如全身振動訓練。運動要註意少軀幹屈曲和旋轉。

2.物理因子療法:脈沖電磁場、體外沖擊波、全身振動、紫外線等物理因子療法可增加骨量;超短波、微波、經皮神經電刺激、中頻脈沖等治療可緩解疼痛;對於骨質疏松性骨折或骨折延遲愈合,可選擇低強度脈沖超聲和體外沖擊波促進骨折愈合。

3.作業療法:作業療法側重於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康復教育,包括指導患者糾正姿勢,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提高安全性。4.康復項目:行動不便的人可以選擇拐杖、助行器等輔助器具,減少跌倒的發生。此外,還可以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比如將樓梯改為坡道,衛生間增加扶手,增加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