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胃是“水谷之海”。
換言之,人體吃進去的食物,都要經過胃接納以後,再把食物腐熟,以便於脾臟消化。脾再經過消化,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吸收以後,再在相應臟腑的協調下化生為氣、血、津液等,然後將這些精微物質運送到全身,促使全身的臟腑器官正常發揮生理功能。所以,脾胃又被稱為“後天之本”。
◎重視脾的體現。
人體出現各種虛證,基本建立在兩種基礎之上,壹是精微物質不能很好地被人體吸收,二是精微物質過多地消耗。
對於第壹種情況,可以說是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了異常,使吃進來的食物還沒來得及被充分利用就被排出體外。就像看書走馬觀花壹樣,看完書並沒有了解這本書具體想說什麽。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要調理好脾胃了。通過多種補益脾胃的方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以便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質。
對於第二種情況,應直接補益相應的精微物質,比如肝血虛應補血,腎精不足應補腎精。但是有的時候反而起不到合適的效果,這是因為服用補益藥過多的緣故。道理很簡單,當河道裏的河水過多時,有可能造成決堤,誘發洪水。脾胃也壹樣,過多的補益藥也會造成脾胃負擔加重,出現運化不利的情況。比如,在藥補中我們可以在這些補益的方法之中,加上壹些幫助脾胃運化的藥,如陳皮、木香等。
◎重視腎的體現。
與“後天之本”相對應的是“先天之本”腎。腎是生命的根本,是人體元陰、元陽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人體的陰陽根本在於腎,尤其是人體各個臟腑的陰陽都植根於腎。所以,腎陰、腎陽充足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壹個基礎。同時,腎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功能,也就是小孩的生長發育靠腎氣的充足。如果腎氣不充足,很有可能造成發育遲緩的現象;中老年人腎氣不足會造成未老先衰等現象。所以補腎能達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所以,中醫的補法大多立足於維護人體的先天和後天,也就是保護脾腎為重點,再輔助其他的方法,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中醫進補的原則功補兼施
在現實生活中,純粹虛證的人比較少見,多數是虛中夾實,也就是有實邪的留存。比方說陽虛的人往往由於陽氣不足導致體內過多液體留存而形成水腫,血虛的人往往血液運行不暢反而會有血淤的狀況。同時,在進補的同時,人體不能將精微物質充分吸收而形成痰;補陽藥服用過多反而會造成陽氣過盛形成邪熱。
中醫在進補的同時要考慮到患者本身存在的實邪,比如有痰濕的要祛濕化痰,有食滯的要消食化滯,有熱盛的要清熱。同時要考慮到補養過度可能會產生壹些內生的邪氣,如補陽過久要註意有沒有熱盛,出現咽喉腫痛等體征;補氣過久了要留意有沒有氣滯,引起腹脹、胸悶等體征;滋陰藥吃多了要小心有沒有痰濕瀦留,產生咳痰的體征。壹旦出現這些情況,就要運用相應的治法,功補兼施。
調整陰陽
人體要健康就要維持身體陰陽平衡。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說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而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體內的精微物質和外在的精神狀態才能正常。
調整陰陽的補法很多,但總的來說氣屬陽,血、精及津液屬陰,所以各種補法的基本點都是在調整陰陽的偏衰,使其重歸“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狀態。
但是調整陰陽的補益藥太過也會使人產生不適,比如補陽藥過多了會出現咽喉腫痛等陽盛癥狀。此時的治法應從補陽轉為瀉熱,但仍不能離開陰陽平衡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