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立秋,可以分為“穿衣秋”和“脫衣秋”。從字面上看,“穿衣”是指立秋後氣溫迅速下降,短袖不再合適,需要穿上長袖和外套。
而“脫衣服”是指立秋後氣溫還會持續壹段時間的高溫。有了“秋老虎”的存在,如果已經穿上了長袖和外套,也要脫下來換上短袖,繼續經歷壹段時間的高溫天氣。
2022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7日,農歷七月初十,具體時間是2022年20: 28: 57。那麽今年立秋屬於“穿衣秋”還是“脫衣秋”?作者會通過具體的諺語來闡述,大家看完就有答案了。
“初秋,寒氣逼人;深秋初,熱死牛。”
根據這個諺語,如果壹年屬於初秋,立秋後的天氣會變得寒冷,這意味著天氣會很涼爽。相反,如果立秋屬於晚立秋,立秋後的天氣將持續壹段時間的炎熱。
判斷立秋早與立秋晚的方法應以立秋時間為準。
按照民間說法,立秋的陰歷如果在六月,就屬於初秋,如果在七月,就屬於晚秋。
2022年的立秋時間是農歷七月初十,所以按照這種判斷方法,立秋屬於今年的立秋後期。
還有壹種判斷方式。根據立秋的具體時間,如果具體時間在12之前,則該年屬於初秋。反之,如果具體時間在12之後,那麽這壹年屬於立秋後期。
2022年立秋的具體時間是20: 28: 57,屬於12: 00之後。因此,按照這種判斷方法,今年立秋也屬於晚立秋。
按照“立秋晚了,熱死了”的說法,立秋後會有壹段時間的高溫,可能會出現“秋老虎”。所以,不穿衣脫衣就是“脫衣秋”。
“男秋涼,女秋猛。”
根據這個諺語,如果立秋是壹個“公共的秋天”,那麽立秋後天氣會更涼爽。相反,如果立秋是壹個“母親的秋天”,立秋後的天氣會持續炎熱壹段時間。
“爽”是涼的意思,“猛”是熱的意思。
判斷“宮秋”或“秋母”的方法也需要從立秋的時間來分析。
如果立秋那天的農歷時間是奇數,則屬於“公秋”;反之,如果農歷時間是偶數,則屬於“母親秋”。
2022年,農歷立秋是7月10日,是偶數。所以,今年屬於“母親秋”。
還有壹種判斷方式,從立秋的具體時間來判斷,如果立秋時間在12點之前,屬於“立秋”;反之,如果立秋的時間在12點之後,則屬於“母親秋”。
2022年立秋時間是20: 28: 57,在12: 00之後,所以今年屬於“母親秋”。
按照“秋涼於公,秋猛於母”的說法,今年立秋之後,將會有壹段高溫天氣,所以不要過早地添衣,屬於“脫衣秋”。
綜上所述,無論采用哪種判斷方法,都預示著今年立秋後,天氣溫度不會馬上變涼,而是會熱壹段時間。
看到這裏,有的朋友會問,立秋之後不是秋天嗎?為什麽會出現持續高溫?其實從三伏天來看,上壹次是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也就是說立秋還在三伏天,是壹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三伏天前出現高溫天氣是正常的。
至於大家經常聽到的“秋老虎”,其實是指出現後經過短暫的熱量恢復後出現的35℃以上的天氣,這也是氣象學上常見的天氣。
與三伏天相比,雖然中午氣溫高,但早晚並不是很熱。
「剝秋」有什麽影響?
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或者感官上來說,說到40天的三伏天,很多朋友都認為秋天的降溫會盡快到來,尤其是壹些在外工作的人,高溫天氣下工作很辛苦。
如果是“脫衣秋”,就要經歷壹段高溫天氣。
從農業種植的角度來看,如果田間沒有幹旱,立秋後持續壹段時間的高溫天氣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例如,對於玉米,立秋後的抽穗灌漿期有利於玉米的生長,增加千粒重,最終增加產量。
綜上所述,根據民間說法,2022年將是立秋“剝秋”,立秋後會有壹些炎熱的天氣。
但是,壹些流行的說法也是區域性的,並不是說所有的地區,不管是不是立秋,都是三伏天,要做好防暑工作。
如何看待「穿衣秋」和「脫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