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如何去沙處理?
1、花蛤首先要用流水反復沖洗幹凈,然後用手稍稍揉搓壹下,去掉殼上的淤泥。
2、如果有的地方手洗不掉,可以用硬壹些的毛刷壹點點的刷掉。
3、有時候存放花蛤的水很渾濁,買回來的花蛤裏面就會存有很多的泥沙,因此這時就不能只刷洗花蛤表面,而是把花蛤泡在水裏壹段時間(大約2--3個小時),在泡的時候最好在水裏放入適量鹽,這樣花蛤會比較容易適應,能較快的進行吐沙。
4、當泡到壹定程度,花蛤會自己張嘴吐沙呼吸,這樣能去除花蛤裏面大部分的泥沙,再吃起來就不會感到牙磣了。
5、洗或泡花蛤時,不要使用餐洗凈或其它洗滌劑,否則會汙染花蛤。
花蛤可以人工養殖嗎?
1、花蛤離水存活時間長,是壹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壹。
2、花蛤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海區,遼寧大連、長興島、河北北戴河、山東青島、煙臺、江蘇連雲港、浙江南麂、象山、福建平潭、廈門、廣東海門、汕尾、香港,也見於朝鮮。
臺灣分布臺灣西部,臺北縣八裏鄉十三行遺址,澎湖大倉島,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海域,臺北縣貢寮鄉龍洞,屏東縣恒春半島,臺灣東北角,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桃園,新竹,苗栗縣通霄,苑裏,臺中縣大甲以北。
花蛤養殖實用技術有哪些?
1、選擇養殖環境
花蛤養殖場地應選擇交通方便,遠離汙染源且風浪平靜,潮流暢通,地勢平坦,退潮時幹露時間不超過4小時,底質穩定,含沙量為70%~90%的中、低潮區灘塗,或底質、水質條件適宜圍墾區內的池塘、灘地。已連續養殖多年的灘塗(或池底)需翻灘改良,翻出的泥沙經過潮水多次沖洗和太陽暴曬後,整平灘面,撿除敵害生物及雜物。易受洪水沖刷和泥沙覆蓋的埕地要用芒草築堤防洪,堤寬30~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30厘米,以穩定埕面,防止種苗流失。
墾區內池塘、灘地養蛤,要做好堤壩、水閘整修,播苗前1個月先排幹池水,連續曝曬池底15~20天,每畝用15~20公斤含氯量為25%~28%的漂白粉全池均勻潑灑消毒。消毒後用網目為0.25毫米篩網過濾海水,進水浸泡2~3天,排幹池水,並重復浸泡排水2~3次,清塘後進水深30~50厘米。每隔2~3天每立方米分別用尿素0.5~1克和過磷酸鈣0.1~0.5克作培養基礎餌料,使水色呈淺褐色以利花蛤生長。
花蛤最適宜生長海水溫度約為15℃~30℃,春天水溫達到11℃以上時開始生長,冬天水溫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長,浙南地區花蛤生長最快的時間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長速度極慢。花蛤生長速度隨個體大小而有明顯差異,個體較小的花蛤,其殼長和體重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個體大的花蛤。蝦塘養殖花蛤水位應控制在灘面上水深30~50厘米。
2、科學繁育苗種
花蛤雌雄同體,壹般兩年性成熟,性成熟花蛤性腺分布在內臟團周圍,並延伸至足的基部。雌性性腺呈乳白色,雄性性腺呈淡桔紅色或奶黃色,精子呈狹繭型、長約3微米;卵呈圓球狀、卵徑約為70~90微米,卵外有壹層膠質卵膜。
花蛤繁殖期在初夏,隨種類和地區而有差異,遼寧、山東等地的產卵期在7~8月;江蘇、浙江、福建在6~7月;廣東、廣西在5~7月。花蛤產卵期的海水表層溫度約在27℃~29℃,胚胎發育適宜水溫為24.9℃~31.4℃,26℃~28℃最佳;幼蟲生長變態的適宜溫度為24.9℃~31.0℃,適宜比重範圍與胚胎發育相似;飼餵的餌料新鮮且質量較好時幼蛤個體大、變態早。花蛤幼苗適宜存活環境含沙量至少在75_以上,全沙質最好,幼苗對低比重海水適應性較強。
將0.5~1毫米大小花蛤幼苗分階段培育成每500克50~70顆最適苗種。第壹階段將0.5~1毫米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小苗,篩取後再均勻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適用中苗,培育池灘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棲矽藻能較快生長,水位隨水溫升高而適當加高,池水以略帶矽藻的暗褐色為好。
3、加強日常管理
可根據苗種規格不同播苗,小苗壹般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3月,大苗在產卵之前,即9月中、下旬,建議采用濕播又叫帶水播以提高播苗的質量與效果。播苗後要及時檢查種苗分布情況,過密的要散開,過疏或局部發生死亡的應補苗。小苗壹般撒播的潮區較高,經6~7個月養殖後個體增大,攝食量增加,抗敵害能力增強,應移養到較低潮區加速生長。夏季烈日暴曬埕地較高的蛤苗要移到潮區較低處。易受臺風、洪水、酷熱以及漂油和其他汙染物影響的養殖區,要做好防範和搶救措施。臺風來臨前要提早收獲或移到安全海區養殖。洪水後要及時清理覆蓋埕面的泥沙,集攏散蛤減少損失。
養成期間應經常檢查及時清除危害嚴重的敵害生物,魚類每畝可用茶籽餅5~8公斤搗碎泡水,均勻潑灑埕面;蟹、螺等敵害可用網具或手工采捕清除。墾區蓄水養蛤,要嚴防濾水網破損,可利用夜間燈光誘捕水中的魚蝦蟹等敵害生物或定期排幹池水驅趕抓捕敵害生物。先將水位降至20~30厘米,再用漂白粉全池潑灑,經6~10小時,引入過濾海水沖稀,然後把水排幹,經2~3個潮水反復沖洗即可。
墾區蓄水養蛤,要註意觀察水色變化,晴天時每隔2~3天每立方米施尿素0.5~1克,使水色保持淺褐色。若水色變清、餌料不足時,每立方米可投餵1克豆漿作為代用餌料。花蛤經過1~2年的養成,殼長3厘米以上時即可收獲。收獲從3~4月份開始,直到9月花蛤繁殖期前結束。
4、加強疾病防控
夏季高溫導致花蛤死亡腐敗後相互感染;烈日暴曬後的雷陣雨或連下暴雨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迅速下降;養殖密度過高,繁殖後個體瘦弱;養殖場塘內水質,底質遭受汙染,有寄生蟲病等因素都是造成花蛤死亡的重要原因,可每隔1個月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或二氧化氯0.125公斤等進行水體消毒殺菌預防疾病。
花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溫較高,疾病防治及防除敵害生物尤為重要。育苗用水須以沈澱、沙濾、紫外線殺菌等方法處理,或全池潑灑漂白粉消毒。培育過程中用每升用0.5毫克土黴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有利於幼蛤發育生長。因此在幼蛤稚貝培育期間,每天每立方米投1~2克或氯黴素,或新諾明,或呋喃唑酮,或土黴素等抗菌素抑制細菌繁殖。當稚貝殼面附有聚縮蟲時,每立方米可投2~4克呋喃唑酮控制聚縮蟲的繁殖效果較好;或往餌料池內每立方米潑灑4~6克青黴素或鏈黴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