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淇河的流域文化

淇河的流域文化

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淇河中下遊僅七八十公裏長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時期至東周的古文化遺址65處。漢魏以後的古遺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數不勝數,土岸上裸露的典型古陶、鐵殘片俯拾皆是。緊靠淇河西岸的花窩遺址,經碳素測定,距今已有7130年,花窩遺址東南的石河岸遺址,是壹處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與兩遺址隔河相望的大賚店文化遺址及順河向上不遠處的辛村文化遺址,於1932年發掘時,曾轟動國內外考古界。這裏出土的大量文物,被國民黨南京政府於解放前夕運往臺灣,1960年,因這些珍貴文物運到美國展出,文化部發表抗議聲明,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發表抗議書,在國際文化界掀起軒然大波。

西周時衛國在各個受封的諸侯國中,受封時間早,受封疆域大。朝歌原為商紂王的都城,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眾整體文化素質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也居各國之前,所以整個西周時期,衛國都是相當強盛的,衛為“諸侯之長”,保持了長時間的方伯地位,顯赫壹時。與之對應,衛國的文化也比較發達,特別是詩歌和音樂的盛行舉世矚目。

淇河,是壹條產詩出歌的河。自古以來,她倍受文人學士、騷人墨客的青睞,歷代描寫和贊美淇河的詩文非常多,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采自淇水衛地壹帶的詩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風”“鄘風”“衛風”中的就有39首。康叔被封為國君的衛國,本是由原來的邶、鄘、衛三地合並起來的,因此三地的民歌(風)也就是衛國的民歌。這壹點是詩經研究者的***識。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北伯鼎跋》中認為“以衛詩獨多,遂分隸於邶鄘”,就是說衛國的詩歌特別多,而邶、鄘則很少,當初編《詩經》時,把衛詩分給邶和鄘壹些。今人金啟華說:“邶、鄘、衛是武王克商後所封的三國,以後邶、鄘為衛所並,故而邶、鄘兩部分的詩,實際上是寫衛國的事”(《詩經全譯》)。他還說:“所以我們說《邶風》、《鄘風》、《衛風》,從地區的毗連和事實的描寫來看,雖然分之為三,但實際上可以說就是衛國的詩。” 清代著名的經史學家、訓詁大師孫詒讓在《邶鄘衛考》中也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實盡得三衛全境,……故采詩者於三衛不復析別”,就是說周公將原來武庚所在的朝歌封給康叔作衛國的都城,而衛國其實包含原來的邶、鄘、衛的全境,所以采編《詩經》的時候,邶鄘衛三地的詩就沒有嚴格的界限和區別。

淇河秀美的風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們贊美她歌頌她。《詩經》中的淇河總是那麽美,詩中表達的思想總是那麽浪漫,展示的民風總是那麽淳樸。詩經,淇河,讓人向往,超越時光。

據考證,現存歷代遊覽吟詠淇河的詩文有300多首。古代規模最大的詩集《全唐詩》中有詠淇詩歌近40首。而在《詩經》中,有39篇詩歌是直接描寫淇河風光的。其中的《氓》是我國第壹首敘事詩,詩中寫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這裏的“淇”,說的就是淇河。我國文學史上除了長江、黃河,沒有哪壹條能像淇河這樣的河流在那樣的時代就如此被人垂青並頌詠。淇河的歷史地位和曾有過的影響由此可略見壹斑。部分詩句摘錄....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詩經·衛風·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南鄉子》 佚名

淇水千古流,壹河詩賦唱九州。潤澤閻浮八千裏,忱酬!蔭庇昆黃到永久。

衛武修篁幽,六七賢聖居宸樓。神勇荊軻疏大義,風流!驕子薈萃寫春秋。

淇河不僅是壹條清潔的河,更是壹條古老而美麗的河。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類在這裏居住,形成了獨具風騷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經太行山脈形成獨特的淇河風光。水影山光,勝過桃源,享有北國漓江之稱。《詩經》有十三篇描寫淇河風光。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其美妙令人神往。

淇河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是壹條文化底蘊深厚的河流。它孕育過壹代商王朝,哺育過眾多英傑。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誌、花木蘭、許穆夫人、黑山軍首領張燕、唐代詩人王維、文豪羅貫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豐富的文化遺跡、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西周辛村墓地、黑山農民起義軍遺址、羅貫中晚年隱居處、淇河天然太極圖、青巖石窟、白蛇洞、白龍潭、白龍廟、雞冠山、隋唐雙塔寺、盤石頭水庫千佛洞等景點都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