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壹個受歡迎的傳統節日,也稱為端陽節、舞陽節、艾節和夏令節。馬鞍山人的傳統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大體壹致,但在吃、穿、玩等方面也有壹定的地方民俗。
傳統節日壹般都承載著人們美好的祝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了紀念屈原,每年的這壹天,馬鞍山人大都會在正殿和香案上擺放艾葉和菖蒲或者插在門楣上。以艾蒿為神器,菖蒲為神劍,祈福驅邪解毒。許多人還懸掛鐘馗雕像,以驅除邪惡,祈求和平。在這壹天,晚輩們要帶著粽子和其他物品去新墳,祈求家人平安。
端午節,當塗縣也有“送大禮物給小禮物”的習俗。節日前或當天,長輩主動給孩子送上“端午線”、“端午”和夏裝等禮物,以保證低齡孩子的健康成長。
節日期間,豐富的食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當塗人歷來對端午節的“吃”很有講究。
這壹天早上,當塗人以綠豆糕和蜜餞糕為點心,啜飲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流行“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要原料(如果沒有綠豆,就用蠶豆代替),色澤黃綠,口感甜脆;“蜜餞糕”以糯米為基料,撒上芝麻,色澤圓潤,口感甜膩。“粽子”有各種形狀和味道。從形狀上看,有“腳”、“枕”、“菱角”、“牛”等。從原料上看,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分為棗餃、紅豆餃、火腿餃、雞絲餃、白粽子。
所謂“五紅”:壹是紅心鹹鴨蛋,二是鱔魚,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中,有肉有菜,有吃有喝,有腌有鮮,都是時令佳肴,美味可口。
端午節,當塗人的服飾也充滿了壹定的節日特色。
這壹天,傳統的當塗婦女在手腕上佩戴端午線,兒童在手腕和腳踝上佩戴端午線,胸前掛香囊,背上“布老虎”,腳上穿“虎皮鞋”,手持“端午龍”,以示辟邪避疫。“端午線”由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有壹股香味。“香囊”是用彩色絲線制成的裝飾品,壹般呈“紅心”形狀,內裝五谷和香料。“端午龍”和“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與“香囊”基本相同,只是外形略顯誇張,色彩豐富。
據明代《山堂考》記載,端午戴香囊是明朝以後的事了。現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們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日將至。佩戴“香包”有祛汗防黴、提神醒腦的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顧是江東澤國之地,歷史悠久,以為陸地,荊江上的湖泊和龍舟競渡,也有悠久的傳統。采石,托河,河中古曦、黃池;王波、胡楊是勇敢的,丹陽和新市是有技巧的。端午節的時候,四鄉八鎮的龍舟賽都視為勝利,熱鬧非凡。屆時,水面上將展示龍船畫和旗幟,兩岸標桿懸掛,人頭攢動。重炮齊發,所有船只齊聲開炮,伴隨著鞭炮聲加速前進,向五顏六色的電線桿出發。擊鼓指揮節奏,掌舵把握方向,用力劃槳,壹鼓壹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行,先奪“彩頭”。岸上的人和水上的船夫,忽東忽西,忽左忽右,忽遠忽近,忽前忽後,舉起了“色頭”,引得龍船來回奔忙,爭搶“色”。岸邊擠滿了人,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唱起了船歌,《劃龍舟》成為當塗優秀民歌,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和安徽省中學音樂教材、全國初中義務教育用書。在鏗鏘有節奏的鑼鼓聲中,壹人領唱,槳手時而伴奏,時而助興,時而吹響號子。唱腔和節奏富有地方特色。流傳於大公圩等地的民歌《龍船調》是這樣唱的:清水河悠悠,兩岸人擠;老人倚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著花衣裳;問今天做什麽,端陽賽龍舟;青龍黃龍來競,江水翻浪;孩子們跳上跳下,女孩們笑得前仰後合...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民端午節習俗每年都有龍舟比賽,當塗端午在全省多次奪冠,全國比賽也取得了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年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比賽。護城河進行了整修,還專門修建了民俗氣息濃厚的龍舟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