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品的類型
1,國際表演類
為了抑制世界各國的汙染狀況,世界上出臺了壹系列環保協議,中國也是履行這些協議的國家之壹。1991 6月,我國政府簽署了《保護臭氧層國際公約》,即《蒙特利爾議定書》。這意味著中國將在2000年和2010年分兩步替代HCFC產品,如無氟冰箱和衛生殺蟲氣霧劑。
2、可再生、可回收類
通過回收廢品進行再生產,不僅可以節約大量資源,還可以減少垃圾汙染。同時,用廢品做原料比用原料能耗低,汙染排放少,這壹點在造紙行業尤為突出。再生紙和再生塑料就是這樣的綠色產品。
3、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有些產品,如壹次性發泡餐盒、含磷洗衣粉等,會造成區域性環境汙染。可降解塑料、無磷洗衣粉、無汞電池都是可以有效緩解區域環境質量的綠色產品。
4、提高居室環境質量。
在我國消費者逐漸成熟後,室內環境質量已經提上日程。室內空氣質量和噪聲水平是室內環境質量的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家具和家用電器時越來越關註自己的環境行為。低噪音洗衣機、低甲醛復合木地板都是這樣的綠色產品。
5.保護人類健康
目前,這類產品正在引起消費者的普遍關註,如移動通訊產品、電視、個人電腦等對人體有輻射,壹般服裝中的染料通過皮膚吸收對人體有致癌作用。這類綠色產品基本上都是綠色技術中的前衛產品,代表了壹種潮流和發展趨勢,會逐漸淘汰傳統產品。
6.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在世界資源和能源技術的革命性飛躍到來之前,人們正在大力開發節能降耗產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率。節能電腦和節能燈就是這樣的綠色產品。
綠色環境汙染的類型
大氣汙染
1.汙染狀況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期間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於重度汙染水平,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嚴重(見圖3-1)。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範圍為3 ~ 248微克/立方米,全國平均值為66微克/立方米。半數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壹以上的南方城市年平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60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年平均值為7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年平均值為60微克/立方米。宜賓、貴陽、重慶等西南高硫煤區城市和山西、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陜西等能源消耗高的城市,二氧化硫汙染嚴重。
2.汙染源
能源使用。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
中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這是西南地區酸雨汙染持續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機動車數量大幅增加,機動車尾氣已成為城市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
此外,汽車排放的鉛也是城市大氣中的重要汙染物。
水汙染
1.汙染狀況
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水利部報告,1997年中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及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與1996相比,汙染河流長度枯水期增加6.3個百分點,豐水期增加5.5個百分點,評價的5萬多公裏河段中,均為汙染。
中國七大水系水質持續惡化。67.7%的監測河段為ⅲ類,水質優於ⅲ類,沒有超過ⅴ類的河段..
黃河面臨著汙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66.7%的監測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汙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珠江幹流汙染較少。監測河段62.5%為ⅲ類和優於ⅲ類,29.2%為ⅳ類,其余為ⅴ類和ⅴ類以上,主要汙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汞。
淮河水質有所改善,尤其是前幾年汙染嚴重的河段。幹流水質以ⅲ、ⅳ類為主,支流汙染依然嚴重,主要汙染指標為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
海灤河水系汙染嚴重,整體水質較差。50%的監測河段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主要汙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遼河水系整體水質較差,汙染嚴重。50%的監測河段水質超過五類..主要汙染指標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松花江水質較往年有所改善。70.6%的監測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汙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2.汙染源
工業廢水。工業水汙染主要來自造紙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和采礦業。
城市生活汙水。雖然在過去的十年中,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逐年減少,但生活汙水的總量卻在增加。
固體廢物汙染
1.汙染狀況
1997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量1.6億噸,其中鄉鎮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4億噸,占總產量的37.7%,危險廢物1.77億噸,約占1.0%。1996,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690萬噸,其中危險廢物排放量占1.3%。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累計貯存量已達65億噸,面積51.68公頃,其中危險廢物約占5%。城市生活垃圾產量約為654.38+0.4億噸,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近年來,塑料包裝材料的消費量迅速增加,“白色汙染”問題凸顯。
2.汙染源
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固體廢物。
噪音汙染
1.汙染狀況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期間,全國大部分城市噪聲處於中度汙染水平,其中生活噪聲影響較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噪音對環境的影響最大。
我國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範圍為67.3 ~ 77.8分貝,全國平均值為71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條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
城市環境噪聲等效聲級為53.5-65.8分貝,全國平均為56.5分貝(面積加權)。43個城市中,有33個城市聲級超過55分貝,其中大同、開封、蘭州等效聲級超過60分貝,汙染非常嚴重。
各功能區噪聲普遍超標。超標城市百分比為:特殊居住區57.1%;居民、文教區71.7%;住宅、商業和工業混合區80.4%;工業集中區21.7%;交通幹道為50.0%。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必須對被汙染和破壞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創造適合人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其方法和手段包括工程技術、行政管理、法律、經濟、宣傳教育等。
綠色環保方法保護環境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經過不懈努力,環境法制建設進壹步完善,環境汙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得到加強,汙染治理投入穩步增加,全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
環境保護穩步發展。
中國的環境保護起步於五六十年代,起步於困難重重的七十年代,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境保護穩步發展。1979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使環境保護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加速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正式將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壹”的指導原則,明確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和”。“八五”期間,特別是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首次明確提出改變傳統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九五”期間,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發布《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十五”期間,黨中央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2002年,我國首部循環經濟立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頒布,標誌著我國汙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十壹五”期間,國家進壹步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環境保護的進壹步發展。